围绕“四个聚焦” 深化“四个维度” 打造强农兴农样板支部—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
发布日期: 2023-10-23 20:08 浏览次数: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第二党支部有27名党员,其中博士25人,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国家教指委成员1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青岛市教学名师1人,青年泰山学者1人,全部为省级或市级科技特派员。支部先后荣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首批山东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农业大学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一、目标思路

构建以“四个聚焦、四个维度”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工作模式,助推支部全体党员扎实开展科学研究,矢志“三农”发展,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个环节,打造出学院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队伍。

二、创建做法

1.聚焦理想信念,提升政治引领“高度”

党支部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始终把理论学习放在党建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完善党员理论学习制度,积极探索新颖有效的学习模式,详细制定理论学习制度、学习计划、学习方案等,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支部党员赴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组织观看红色经典影片《开国大典》等。通过党员培训和知识测试等途径提高党员参与学习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动党支部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支部组织开展“疫情防控,模范先行,我是党员我承诺”线上主题党日活动和新学期“线上”党员大会,党支部全体党员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带好头、站好岗、担好责、履好职,成为学院疫情防控工作的中流砥柱。党史学习教育期间,支部党员赴西海岸新区大场镇、寿光等地开展“田间助农勇担当”主题党日活动3次。





                             赴甲午海战纪念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

2.聚焦立德树人,强化组织建设“深度”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明确要求,指明了农业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   

为了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地,支部一方面制定出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规定,另一方面完善“教学”互动工作机制,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党支部将教学研讨从线下搬到线上,党员教师率先转变角色,从生产机制到发育原理、从育种方法到田间管理……全天候在线研究网络教学,成功将以往更多站在课堂里、农田里、地头上讲授的农业课,搬到“网上云间”。支部16名党员教师担任班主任,在一线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们竭尽所能,不仅从专业上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充分的关爱,努力构筑起成长互动的平台,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和信任。





                               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党日

3.聚焦主责主业,彰显党建引领“力度”

为充分调动党员教师特别是青年党员教师的积极性,党支部以科研教育经历为切入点,总结党员教师队伍建设经验,保持师资队伍的活力与创造力。发挥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用“以老带新”“以新代老”的方式,通过老同志搭台,让新同志锻炼的方式鼓励青年教师多出精品,同时鼓励老教师带动新教师,多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不断开阔视野,党员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攀登新台阶,取得优异成果。

党支部坚持目标导向,依托教学科研,积极推动团队建设。以重点实验室、教研室、科研团队、课题组为着力点,最大化拓展对全体教师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努力加强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力度。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教研室主任、团队负责人中的支部党员,每人负责定点联系帮扶一名非党员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联系党外教师加强思想政治和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4.聚焦强农兴农,突显党员服务“广度”

作为一个由高水平农业专家党员组成的党支部,践行宗旨意识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强农兴农使命贯彻落实到科研服务实践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示新形象,实现新作为。

在社会服务方面,支部依托“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平台,先后与莱州、临沂多地单位结成“党建共建单位”,研讨制定共建方案,发挥优势提供科技服务。依托“山东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平台”,创新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科技服务平台,打通县市、镇、村在农技培训、产业链延伸、区域农业物联网等方面技术壁垒,畅通精准帮扶渠道,服务范围覆盖省内的青岛崂山、即墨、胶州、西海岸新区、平度等多地市,以及省外的甘肃陇南、内蒙古、重庆等地,服务领域涉及小麦、玉米、花生、甘薯、中药材,切实将科研论文书写在黄土地上,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力量。

三、成果成效

1.党员先锋作表率

支部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优秀共产党员,成为学院、学校乃至省内外农业领域的榜样先锋和先进典型,有“全国优秀教师”、玉米育种专家宋希云,“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玉米育种专家赵延明,“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玉米育种专家张恩盈,“青岛市第四届教学名师”兰进好……2022年,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遗传与生物统计教研室获“青岛市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2.人才培养上台阶

支部党员年均承担研究生及本科生课程70门(次);承担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2个;主持教研课题15项(省重点5项),发表教研论文50余篇;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1%以上,学生考研录取率逐年提高位居全国农业高校同专业前茅;4支队伍分获大学生挑战杯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学生主持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30余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7项。

3.科学研究创突破

支部党员、玉米育种专家赵延明教授潜心攻关十余年,培育出的玉米新品种“青农105”,以显著优势特性1000万元转让企业;支部老党员、小麦育种专家林琪教授先后培育出“青麦6号”“青麦7号”小麦新品种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党支部书记张恩盈等连续多年服务甘肃陇南对口帮扶,指导当地中草药种植……一项项重要成果、关键技术从这里出发,为我国、我省粮食生产做出重大贡献。近3年来,该支部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7项,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0余项;获省部级奖12项,选育新品种67个,成果转化2375万元,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3.21亿元。

4.社会服务见真章

截至目前,支部党员均为省市级科技特派员,服务范围覆盖山东省9个地区23个县市154个乡镇,年均技术培训358天、800人次以上,充分发挥了科技服务“领头雁”作用。支部结合自身服务经验总结出的科技扶贫“314”模式,创新构建的以平度市廖兰镇小万家村为典型的“四扶四建”乡村振兴党建帮扶新路径,有效解决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问题,打通了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