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潍坊市潍城区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以思政教育、体教融合、心理健康为切入点,强化思想引领、增强学生体质、锤炼心理韧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一、深化党建带团建,锻造思政教育引领力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潍城区启动实施“红色种子成长”计划,发挥潍县战役纪念馆、荷花湾战斗遗址、三安子乡情村史博物馆等40余处红色资源区位优势,以党建带团建,点燃育人红色引擎。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区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中小学思政建设工作,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12名区委常委每年为定点联系学校学生上思政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工作体系。成立覆盖13处驻区高校、50处中小学的思政教育联盟,每年开展“大中小学”同上思政课活动,主动扛起区域协同育人发展责任使命。二是强化党建引领。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党建带团建队建工作实施方案》,把党建工作与共青团、少先队学习教育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在入队、入团、升旗等24项仪式教育活动中,培育学生思想认同萌芽,养成正确价值观。打造“红烛麓台”等党建品牌20个,创新南三里小学“知行三里”党建工作法等28个,遴选10名党员教师,走进课堂进行党的好故事、榜样的力量宣讲,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立志成长为时代新人。三是强化实践育人。坚持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结合,开展“行走的思政”活动,举办“思政+磨砺教育”“思政+红色研学”“思政+劳动”等8项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地探访、研学实践、劳动体验中感悟思想伟力,厚植家国情怀。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通过开展致抗日英雄的一封信、党员誓言解码等跨时空对话、情景剧展播活动,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
二、深化体育促健康,增强以体育人驱动力
围绕落实“健康第一”理念,潍城区以体育、教育深度融合为支撑,创新实施“3+6+3”学前、小学、中学三段一体运动贯通工程,推动学生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磨练意志。一是注重习惯养成。坚持“运动从娃娃抓起”,投资为幼儿园配备攀爬类、平衡类等运动器械3000余件,开发跳跃、跑酷等运动游戏54项,并借助AI智能体育等数字化载体,对幼儿力量、耐力等6类指标进行数据采集,为2.4万名幼儿建立健康成长档案,引导学生从“拔节孕穗期”养成运动好习惯。二是用活竞训机制。构建“1+N”体教融合发展模型。“1”是以潍城区体育运动学校作为体教融合中心校,“N”是潍城区其他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多个特色项目,打造了潍坊三中排球、军埠口小学足球、智群学校游泳等26个特色品牌。加快构建青训体系,建立体育人才选材、训练、学习、输送“四位一体”机制,为国家排球队、国家女足青训队等培养了大批优质运动员,获评全省体教融合实验区。三是搭建运动阶梯。以体育课堂为基础,开设篮球、手球、排球等22项特色体育课程和50余处体育社团,聘请专业教练跟进指导,丰富学生运动选择,推动由“书本课堂”转为“快乐课间”。以体育竞赛为依托,举办中小学体育节,开展篮球、足球、排球进校园,阳光大课间等体育活动,举办“潍超”“村BA”、城市定向赛等赛事,为学生体育锻炼、竞技交流、成长成才提供展示舞台、发展平台。
三、深化心理强自信,筑牢人格成长支撑力
坚持以融通为基础,把育心、育才相统一,积极整合心理课程、心育体验、运行机制,打造阳光磨砺教育,锤炼心理韧性,合力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一是推进课程心育。以学校为主体,构建了抗挫强质认知课程、攻坚克难体验课程、劳动实践磨砺课程、立志成才感恩课程、体能提升磨志课程、人生规划指导课程6类课程体系,形成系列课程读本。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开设心理课、班队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助力学生掌握心理知识、直面挫折困难,已开展相关课程2000余节、覆盖7万余名学生。二是开展心育体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打造香油制作、萝卜种植等研学基地6处、劳动基地12处,同时根据学生成长需求,依托户外体能训练营、抗挫折夏令营等,每年组织户外徒步、拓展训练等活动400余场,4万余名学生参与到体验实践中。三是链接心育伙伴。发挥“教联体”职能作用,以家长为主体,以社会为补充,构建育人共同体,组织“家长讲堂”,邀请心理专家、家长代表等作报告,为社区家长传授“育子心经”,累计受益家长10万余名。动态跟踪学生心理状况,定期进行家访,举行家长接待日,借助“惠民一码通”随时受理家长咨询,及时有效回应家长合理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