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职业学院坚持服务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携手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开展“双主体办学、企业化运作”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创新治理机制、集聚优质资源、重构课程与培养模式,构建深度融合的航运人才培养体系。
一、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筑牢海员培养质量根基
一是搭建深度融合的合作架构。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威海职业学院与企业按1:1的投资比例,合作创办了具有民办非企业独立法人资格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学校提供场地和教学设施,企业投入资本、设备和实训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二级学院作为独立法人,建立健全理事会与监事会治理结构,以轮值理事长制,确保决策双元平衡与长期稳定,以关键领域统一管理,规范各工作环节符合公办院校办学流程,以收益协商分配制,保障各方利益,并将部分培训收益反哺教学,以独立运行考核制,激发办学活力,保证办学质量。二是创新教学管理与实践平台。学校积极搭建“虚拟课堂+现实场景”教学培训平台。通过“引企入校”模式,投入资金打造船舶与航海综合实践基地,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让学员在校内就能接触到真实船舶设备与航海场景。同时,采用“引校进企”模式,与企业旗下24艘运营船舶共建校外基地,每年安排110船次、超1200人次上船进行专业认知、实习,全方位提升学员实践能力,筑牢海员培训的实践根基。三是创新师资“两栖”发展路径。依托混合所有制优势,构建了“双向互通、双岗互聘”的师资机制。实施“1343”教师实践制度(1年累计3个月上船实践、4项岗位适任能力培养、3年完成适任能力提升),推行“理论教学+船上实操”的双岗轮换模式。每年选派10余名教师上船实践,同时聘请21名企业专家(如船长、轮机长)驻校授课,形成“教师进企业、专家进课堂”的良性互动,为高质量教学提供坚实保障。
二、创新校企协同新机制,优化海员培训教学模式
一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赋能职业发展。结合交通强国试点项目及海上安全示范区建设,学校开发“基础+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将23项实操新规转化为教学项目,建成126门专业课程库。课程年均更新20%,紧密跟踪船舶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覆盖职前与职后培训需求,赋能学员职业持续发展。二是创新“红蓝融合”育人模式,厚植家国情怀。创新“专业+思政+双创”融合教育,打造“胶东红船”课程群。“船舶蓝”课程注重航海技术与适任能力,“胶东红”课程融汇红色文化与职业精神,并设置8门跨学科选修课。通过“理论+情景模拟+实船操作”三阶教学,实现技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融合培育。三是推进“三阶递进”培养模式,驱动能力跃升。创新“校船交互、四段学程”培养路径,通过“在校理论—实船技能—证书融通—实践提升”循环提升,打破航海教学时空限制,推动学生由学习者向操作者和创新者转变。建立岗位要求与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效映射,全面增强学员综合能力与岗位适应力。
三、拓展社会服务新路径,拓宽海员职业发展空间
一是对接行业需求,丰富培养项目类型。学校积极对接区域渔业及航运企业需求,成功获批海船和渔船船员培训资质。目前,二级学院可开展23个海船船员项目和17个渔船船员项目培训,极大丰富了船员培训类型。同时承担武警、海警定向军士培养任务,拓宽人才输出渠道,满足行业多元需求。二是助力行业发展,融入前沿技术应用。紧跟船舶智能化和绿色航运趋势,将新技术、新规范融入教学。年均培训船员2万人次,已为区域企业输送超5.3万人。学校还参与区域休闲船舶安全标准制定与评估工作,年评估船舶超2000艘,助推海上安全治理。三是拓展国际合作,提升人才职业素养。2019年与巴拿马海事专业学院合作设立认证机构,开展证书培训,输出6项课程标准和2项专业标准。通过引入国际资源与标准,持续提升培训质量与国际影响力,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高素质船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