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业学院对接滨州市“5210N”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统筹谋划专业布局,聚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实体化、市场化、项目化”为建设思路,推进产教供需对接,推动“政校行企研”同频共振、同心协力、同题共答,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一、聚焦产业建专业,深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入性
一是专业结构优化再升级。主动对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增设无人机智能应用技术、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二是专业产业结合再紧密。聚焦滨州高端铝产业,对接汽车轻量化、高端铝合金建筑模板、电子铝箔等高端产品和产业链,遵循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的组群逻辑,构建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群,深度服务高端铝深加工企业人才需求。建成3个国家高水平专业群、5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2个品牌专业群。三是专业服务能力再提升。助力企业技术升级与员工能力提升,与西门子(中国)、魏桥铝电等上下游企业合作,打造“金蓝领”培训品牌,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万人次。立项教育部语合中心汉语桥项目5项,牵头开展几内亚“中文+职业技能”和“中文+汽车检测与维修”2个海外培训项目,建设“班·墨学院”4所,助推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
二、多方协同育人才,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
一是集聚资源搭建产教融合平台。面向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低空经济等产业布局,建成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6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2个产业学院、6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面向汽车轻量化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建设2个现场工程师学院。学校护理高水平专业群与山东中医药大学等搭建全国医养结合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4个产教融合平台,开展养老、医教设备和智慧康养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改进等项目。二是产教协同推动应用型研究落地转化。依托13个省级及以上高水平科创平台,聚焦生态纺织、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围绕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开展技术研发,每年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百余项。服务滨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联合滨州长空科技有限公司等本地龙头企业,实现高速公路智能巡检全覆盖,提升化工厂区管线泄漏检测效率。聚焦新材料技术创新,与滨州亚泰雅德动力配件有限公司共建“铝活塞耐磨镶圈研究所”,以学院提供材料实验室、企业工程师授课的方式,共同研发的产品跻身全球高端市场。聚焦生物医药产业,校企共同研制蔗糖异构酶菌种。三是对标产业链需求深化“五金”建设。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11条重点产业链为抓手,确保“五金”建设精准适配产业要求。课程对标岗位,联合滨州长空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模块化课程,聘请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实现“入学即入岗”。实训对标产线,让学生“真场景实训、真问题攻关、真项目成长”,实现“专业即产业”。认证对标标准,引入企业认证标准,建立“技能证书+岗位能力”双认证机制,实现“毕业即就业”。
三、匹配市场新需求,加强实体化运行可持续性
一是实体化运作。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以提高参与方的配合度、积极性。机制实,形成理事会领导下的专业部门工作制,理事会由各主体共同参与,统筹做好产教融合工作发展规划、活动协调、行为监督、效果评价。成果实,打造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开发课程教材、完善师资队伍建设,15本教材推荐国家规划教材遴选同步纳入省规划教材,2个实训基地入选国家“百所数智化标杆实训基地”,1门课程入选国家“百门名师工匠课”。聚力开发“AI+技术”“低空+物流”等应用场景,攻克低空巡检等关键技术34项。二是市场化对接。建立“需求导向、利益共享、智慧赋能”的市场化对接机制,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教育增质。对接滨州市“5210N”产业集群,新增人工智能、金属精密成型技术等8个专业,并顺利招生。依托低空经济产业学院等12个产业学院,培训企业员工6万人次。三是项目化驱动。以项目为支撑,凝聚“政校行企”四方合力,推动产业集群崛起。引育一批头部项目,对接高端铝智能生产线运行维护和装调维修等“真岗位”,引入“高端铝汽车轻量化部件生产线”“全铝家具定制生产线”等产业典型“真项目”,建成国家级现代学徒制专业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专业2个,省级现场工程师项目1个,培育齐鲁工匠后备人才111人。打造一批研学项目,建设应急救护等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研学活动。获评护理类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培训基地和全国学校急救教育省域培训基地。面向区域中小学开放实训,开展“技能与少年”职业体验活动,编写技能培养方案和职业启蒙读物教材。开展一批培训项目,联合滨化集团、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山东航空学院等单位,开展化工总控工、铝电班组长、低空航空器操控作业、检测维修及空中管理等产教融合教育培训,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