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山东农业大学:锚定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主动扛牢使命担当
发布日期: 2025-09-22 22:32 浏览次数:

山东农业大学积极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持续突破,推动农林人才结构提档升级,汇聚起教育科技人才合力,全面助力沿黄“齐鲁粮仓”建设,为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作出山农贡献。

一、精准对接沿黄创新需求,打造服务战略强引擎

学校针对制约区域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关键科技难题,开展有组织科技创新,破解农业产业发展难题。一是强化战略研究。学校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成立“齐鲁粮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国家战略开展深入研究,主办第五届全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智库联盟大会暨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更高水平粮仓建设研讨会,为国家粮仓建设提供经验和范式。“小麦、大豆和玉米受基因型限制的再生机制研究”等13个项目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沿黄主粮绿色增产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项目”等10个项目获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重点项目。二是建设示范样板。学校在省内六大粮食片区粮食主产县构建“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万亩辐射片”三级示范模式,实景化呈现建设成效。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的整县域推广,打造“齐鲁粮仓”六大片区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特色高产示范模式,形成覆盖全省的“六区联动”发展格局,示范带动全省粮食大面积稳定增产。

二、精准对接沿黄产业需求,塑造服务战略新动能

学校聚焦沿黄流域主粮作物、设施农业等产业重大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多措并举布局建设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高等研究院集群。一是搭建高端平台。学校建立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国山东小麦玉米研究中心,发起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现代农业科教创新联盟”,牵头建设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在森林培育、耕地保育、农业节水等沿黄急需领域,新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际联合实验室9个。汇聚形成12位院士领衔、50余名高层次人才支撑、200余名青年研究人员组成44个研究团队挑大梁的人才雁阵格局。二是突破关键技术。学校在全球首次发现攻克小麦赤霉病的“金钥匙”,成果以封面文章刊登在《Science》;破解十字花科蔬菜育种难题,研究成果在《Nature》发表,入选“2024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在全球首次发现植物再生因子,解锁植物细胞全能性密码,两项突破性成果均在《Cell》发表。“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创制与应用”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花生抗旱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与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是推动成果转化。学校助力德州建成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审定43个优良小麦品种,3个小麦品种入选国家主导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8项,转化新品种、新技术124项,山农28号小麦品种入选全国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依托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累计在沿黄区域推广超2亿亩,节本增效达400余亿元。

三、精准对接沿黄人才需求,构建服务战略新模式

学校主动对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人才需求,打造“乡村驿站+科技小院+产业研究院”本硕博梯级育人体系,创新“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全链条人才培养新范式,将立德树人“总要求”转变成教育教学“硬指标”,把课堂教学“纯理论”转化为强农兴农“真本领”。一是创新模式建驿站。学校组织开展“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大调研活动,实现全省5.5万个行政村全覆盖调研,建立1万个乡村振兴驿站,实施乡村振兴驿站建设“百千万工程”。形成《山东省乡村振兴调查报告》《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报告》等资政报告为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提供全面详细的数据支撑。二是构建服务新格局。学校形成以100个标杆样板、300个典型示范、辐射带动1万个驿站的工作格局及“科技赋能—人才下沉—产业升级”服务体系。将一线难题转化为研究课题,9项案例获评“山东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黄河农耕文化课题20余项,编撰《农业历史与文化研究丛书》《新时代中华农耕文明简史》等著作17部。三是优化育人新体系。学校聚焦沿黄盐碱地综合利用,与黄三角农高区共建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生创新学院,建设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永久性实体化运行的创新学院,入驻师生290名。形成“乡村驿站培养本科生、科技小院培养硕士生、产业研究院培养博士生”梯级育人新体系,实现“学生在田间培养、课题在生产一线落实、成果在乡村基层转化”,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山农方案”“山农智慧”。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