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警察学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的使命任务,系统推动党的建设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实战服务深度融合,聚力打造高素质警务人才培养高地、公安理论创新高地和服务公安实战支撑高地,努力为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提供坚实教育支撑。
一、坚持政治建校方针,筑牢公安教育政治根基
一是把牢政治方向,提升办学质量。始终将政治建设置于首位,深刻践行“公安姓党”根本属性,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议事决策和监督机制,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落地见效。二是深化理论武装,完善育人体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系统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思政工作大格局,持续打造“鲁警大讲堂”等品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夯实师生理想信念根基。三是创新教育方式,淬炼忠诚警魂。通过情境教学、英模宣讲、升旗仪式等沉浸式途径,不断强化师生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实现理论教育、价值塑造与实践养成的有机统一。四是健全制度体系,从严管党治校。严明纪律规矩,构建以“铸牢忠诚警魂一个核心,开展公安特色课程思政、开展清廉山警研学实践、强化思政改革支撑保障、推进思政名师培育工程四个着力,构建组织、课程、实践、科研、网络、文化、心理、管理、资助、服务“十大体系”为架构的“1+4+10”大思政育人模式。设立公安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推进全面从严治警治校,为公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引领“警务人才培养高地”建设
一是聚焦立德树人,创新党建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党的领导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创新构建“党建+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核心与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二是优化学科体系,对接实战需求。精准对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对人才能力素质的新要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公安学、公安技术2个一级学科,侦查学等8个本科专业,预审等N个专门化方向,数据警务、低空警务等X个微专业的“2+8+N+X”学科专业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公安实战需求侧紧密衔接,增强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和适应性,实现学科与实战深度融合。三是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实践育人。推行“党建+实战教学”模式,深化“教学研练战”一体化培养,实施“专任教师+实战教官”双导师制,组织师生承担重大安保、基层办案、数据导侦等实战任务,促进理论学习与实战训练有机结合,让党旗飘扬在育人一线,有效提升师生政治素养与实战能力。四是拓展协同育人,提升培养质量。强化“校局企”党建联盟建设,与13个公安机关和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与现代产业学院,推动组织优势向合作育人优势转化。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党建引领下警务人才培养高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三、强化组织功能发挥,驱动“警务理论创新高地”建设
一是强化方向引领,服务发展大局。切实加强对科研工作的政治引领和方向把控,将党的组织功能嵌入科研创新全过程,构建党组织、科研团队、创新平台一体化联动机制。二是聚焦战略需求,攻坚重点项目。紧紧围绕国家安全与公安实战重大战略需求,牵头谋划科研布局,组织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在申硕建设、平台申报、重大项目承担中发挥核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啃“硬骨头”,带领团队获批省级重点科技项目,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实现科研创新突破。三是夯实组织基础,推动基层创新。强化基层党组织在科研团队中的政治功能,依托科研组织,成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设立党员先锋岗,推动科研创新与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四是深化融合机制,优化创新生态。完善“党建+产学研”融合机制,与实务部门及高校建立党组织共建关系,联合开展项目申报、平台建设和学术交流,持续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为构建高质量科研创新生态注入持续动力。
四、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夯实“服务实战支撑高地”建设
一是强化融合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牢固树立“服务实战就是服务大局”理念,推动党建工作与公安实战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精准对接警种部门需求,共建实战化教学资源体系。通过“结对共建”“百名教师大调研”等机制,推动最新战法案例进课堂、进培训,实现教育内容与实战需求紧密衔接。二是突出数字赋能,建强培训体系。依托“数字山警”平台,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民警培训和课程开发中的创新应用。配合构建全警终身学习体系,开发优质在线培训项目,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公安实战的现代化水平。三是勇担重大任务,锤炼实战能力。在重大安保维稳任务中成立临时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师生高质量完成各项实战任务。通过实战锤炼师生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有效检验和提升学校服务支撑公安工作的整体水平。四是坚持教育理念,彰显支撑力量。积极推动党员师生深入基层参与办案研判和技术服务,通过党建引领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与实战结合的“最后一公里”,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