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学生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无体育 不青春”校园体育文化品牌,持续推动体育工作改革,助力学生专业发展和学生体质健康提升互融互促,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以体育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体育工作长效机制
学校把体育工作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持续筑牢“五育并举”根基。一是完善组织机构。成立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主抓,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主管,公共教学部负责统筹安排,各单位各负其责、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构建长效机制。制定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试行)、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管理规定、体育评价体系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构建体育工作长效机制。三是加强队伍建设。近三年来,累计引进体育教师6人,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体育教师骨干研修、课程轮训等,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支持体育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围绕课程改革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学生课外体育实践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促进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体育教师先后立项并完成山东省社科联课题1项、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体育工作委员会教改项目1项、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课题10项,出版《大学体育与健康》教材1部,出版专著4部。四是完善场馆设施。持续完善和提升体育运动场地场馆设施,先后建设羽毛球馆、文体中心,为开足开齐体育课和开展室内外体育比赛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全员健身澎湃动力
结合职教特色,大力实施体育教学改革,在“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上下功夫,持续完善“基础+专项+职业”体育课程体系,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学生日常体育锻炼体系,持续推进“专业、系部、学校”三级体育竞赛体系。一是在“教会”上下功夫。开设体育必修课,并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专项化体质健康促进。将职业所需的“抗压性、协调性、专注力”融入运动场景,创新推出“技能体育”,设计并开展汽车维修专业核心力量与耐力训练、急救护理专业接力跑协作训练等与专业相关的“套餐式”运动项目,使每位学生能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具备科学锻炼的能力。二是在“勤练”上下功夫。组建23个体育社团,大力推广各类体育项目进校园,引进击剑、棒球、霹雳舞等流行体育项目和太极拳、舞狮等中国传统运动项目,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开展“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三是在“常赛”上下功夫。每年举办春季、秋季运动会,举办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类体育赛事近400场,实现了“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比赛、天天有活动”,形成“人人有项目、人人能运动、人人能参赛”的良好运动氛围。
三、完善评价体系,擦亮校园体育文化品牌
学校持续完善“四位一体”体育工作体系,构建学生体育评价标准,强化结果运用。一是完善学校体育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体育工作规划、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主要特色“四位一体”的体育工作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反映学校体育工作情况。学校被中国关工委健体中心确定为“阳光体育综合素质培育工程实践单位”。二是建立学生体育评价标准。依托大数据,建立集日常参与、体质监测、专项运动技能测试于一体的学生体育评价标准,实时动态监测学生选修体育课和在校期间参与体育锻炼情况。近三年,学生的运动频率、运动时长、运动强度、运动总量均有提升。在山东省第十七届大学生运动会中获得3银3铜,在山东省第十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中勇夺5金3银3铜。三是强化体育评价结果应用。将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运动能力和健康状况等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健康成长档案,将以体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加强“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相关案例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