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烟台市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机制重塑、课程再造、实践贯通,全力构建大中小各学段纵向衔接、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横向贯通、家校政社深度融合的“大科学教育”发展格局,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科学教育品牌。
一、高位统筹、科学规划,构建全域推进新格局
一是强化系统谋划。构建由“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院校支撑”的科学教育推进体系,市教育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等12个部门印发《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烟台实验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从课程开发、场景构建、资源整合等方面明确实验区建设的9大方向、32项具体措施和40项重点任务。创新实施“一校一科学副校长”机制,从驻烟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中选聘专家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预计年内实现市域全覆盖。组建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形成全市域推进、全学段贯通、全方位保障的高效工作体系。二是夯实资金保障。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市级层面设立科学教育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支持13所中小学超级工匠实验室试点校建设,打造聚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操作平台,同步打造15所“互联网+项目化学习”试点校,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学习生态。推进33所市级特色学校的41个科学教育特色项目建设,全面提升特色学校的内涵发展水平和引领示范能力。三是抓实重点工作。遴选确定100所市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海洋科技教育等重点领域,探索实施“学科基地+特色品牌”双轨培育模式。配套出台《烟台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指引》,从基础保障、品牌建设、实验探究、资源拓展、多元评价、宣传引领6大维度,明确35项重点任务和85条实施清单,通过标准化引领和精细化指导,有效推动特色学校建设的规范化和多样化。
二、课程革新、项目驱动,深挖科学教育新内涵
一是强基固本,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发挥课堂教学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将创新人才培养融入学科教学。印发《中小学常规管理评估标准》,指导学校配齐配足科学教育装备,开足开好科学教育课程。出台《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试行)》,提高科学类课程课时比重,配套出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督导评估细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构建起多维度、全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实现科学教育全过程质量监控。二是项目驱动,构建科学教育特色课程。打破学段壁垒,全面启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类课堂教学改革,研制中小学科学及相关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素与分类标准,加强科学教育内容整合及综合运用,开发“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海洋科技、生物技术、科学实验”5大类1200余门校本课程,构建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三是实践赋能,精细化充实课后服务内容。坚持“一区一策、一校一案”原则,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必修模块”,广泛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益智器具、创客教育活动,常态化组织校园科技节等科学实践。开发590节市级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学校科技社团建设覆盖率达到95%,月参与学生达15万人次。
三、技术赋能、创新实践,重塑贯通发展新范式
一是夯实实验教学基础。构建“建、配、管、用”全链条管理体系,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的意见》,研制《中小学教学实验目录》《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规范》等,全流程规范实验教学开展。开发“中小学实验室监控平台”,集成实验室管理、装备统计、教学流程监控等功能,通过“线上巡查+线下督导”,动态抽查学校实验室开课情况,确保实验教学规范有序开展。二是深化实践方式变革。以数字化实验创新为突破口,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立项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初中理科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开发覆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数字化实验资源库。开展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创新素养导向的初中数字化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推进策略研究》,设立60项市级数字化创新实验专项课题,集中全市力量体系化开发数字化实验课程。三是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实施“百场科技进校园”活动,组建37支志愿服务队,年度开展“科技进校园活动”100场以上。积极打造“家校政社”联动、资源融通的育人网络,实施“社会实践大课堂”工程,与东方航天港等107家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年接待学生超10万人次。每年定期举办青少年机器人设计与信息素养大赛等10余项科技竞赛,年度参与人数超2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