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构建“三四五”心理工作矩阵 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发布日期: 2025-08-04 15:23 浏览次数: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坚持育心与育德有机融合,着力打造“三位一体、四级联动、五育融合”的心理工作路径,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域覆盖的育人生态,切实守护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山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省级奖项。

一、深化“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

学校以“全链条赋能、全方位联动”为目标,通过整合资源、畅通渠道、强化责任,打造“学校主导、家庭协同、医校共育”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形成全员参与育人合力。一是优化学校主导。学校先后出台《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细则》《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工作实施办法》等多个文件,为精准识别学生心理需求、科学实施危机干预、有效提供心理支持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建成700余平方米的心理健康中心,科学划分沙盘治疗室、心理宣泄室等十余间功能室,配备智能互动宣泄设备等仪器,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心理服务空间。二是深化家校协同。学校以“精准指导+高效联动”为核心,深化分层分类家庭教育指导,依托家长联络群,辅导员通过线上互动、专题答疑等形式,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的家庭,定期推送亲子沟通技巧、学业压力疏导等内容,助力家长掌握科学教育方法,构建和谐家庭心理环境。同时,健全家校危机协同响应机制,确保家校间信息实时共享、应急处置无缝衔接。三是强化医校合作。学校与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建立深度合作机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畅通“绿色转诊通道”,实现心理危机个案快速转介与专业诊疗衔接。联合开展“精神心理障碍早期识别”“学生常见精神疾病及处理培训”等专题培训10余场,提升教师对心理异常问题的识别能力与应急处置水平。组织心理医生进校园开展义诊活动,安排心理教师到医院进行跟岗学习。建立“医校家”三方共助的立体化干预模式,促进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与医疗资源的有效融合与协同发展。

二、夯实“四级网络”责任体系,营造全程育人新生态

学校以“纵向贯通、横向联动”为框架,建立“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通过分层管理、精准施策、动态追踪,形成全程贯通的网格化安全屏障。学校层面,构建“课程教学+专业指导+主题活动”立体化心理育人实施路径,打造“认知—情绪—行为”课程体系,年均开展个体咨询超200人次,组织心理主题活动10余场。构建“测评—预警—干预—成长”闭环管理体系,每学期开展全体学生心理普查,通过“心理普测—结果解读—约谈回访—反馈归档”标准化流程,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精准识别与及时有效干预。二级学院层面,依托“1+2+N”工作模式,即由二级学院党支部书记牵头,学工负责人、心理联络员2类核心骨干,协同辅导员及学生干部,结合专业特色,成立“海韵心晴手工疗愈坊”“信工心港湾代码减压工作坊”“匠心润心心理韧性训练营”“朋辈互助心晴智造社”等特色心理健康工作站。班级层面,每班配备心理委员,在心理联络员指导下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全年开展“压力解码站”“人际破冰行动”等主题班会超100场,同步实施“心理委员技能训练营”,筑牢班级心理防护首道防线。学生宿舍层面,组建、宿舍心理信息员队伍,实施“心理赋能计划”,通过危机识别、倾听技巧等专题培训,提升基层心理预警能力。同步在各宿舍楼设立“心理小屋”,将宿舍空间转化为“心理能量补给站”,把心理健康服务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最小单元。

三、推进“五育并举”融合实践,打造全域育人新模式

学校以“五育并举”为育人内核,创建“以德铸魂、以智启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的立体化心理教育模式,实现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成长的全域覆盖。一是德育铸魂。以“大思政”统领心理育人,通过“师生共上一堂思政课”专题宣讲,将理想信念教育具象化为心理成长动能,引导学生在价值观塑造中筑牢心理根基,实现“育心”与“铸魂”有机统一。二是智育启心。增强心理认知提升核心技能,每年开展“5・25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通过“心理知识问答”“爱自己的100种方式”等主题活动,强化学生心理认知,在“世界精神卫生日”举办专家讲座,以“理论+情景”融合模式助力学生掌握压力管理、人际沟通等核心技能。三是体育强心。开展多元运动促进身心协同,推出“奔跑吧,青春!”健心跑活动,引导学生在运动中释放压力、重获能量;开展“寻找爱运动的你”常态化体育指导,让体育锻炼转化为心理能量补给的日常习惯,实现“强体质”与“健心智”双促进。四是美育润心。通过柔性场景滋养心灵成长,打造心理教育柔性场景,举办心理电影赏析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镜头语言感受内心世界;发起“心灵伙伴”IP形象征集行动,以萌趣视觉符号传递心理关怀温度;开设曼陀罗绘画工坊,借助色彩律动与几何图腾创作,帮助学生实现情绪聚焦与自我疗愈,让美育成为润泽心灵的“无声语言”。五是以劳健心。组织“植绿护绿”集体劳动,发挥劳动教育在价值导向、心灵滋养及品格培育方面的内在作用,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感受创造价值,在实干淬炼中强化心理韧性,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健心”的育人目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