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协同联动 赋能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25-08-18 18:05 浏览次数: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紧扣滕州市“强工兴产、项目突破”发展战略,创新构建“三方联动、三链融合、三维赋能”模式,通过政府、企业、院校三方联动,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三个维度精准赋能,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与县域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路径。

一、构建“三方联动”机制,促进政校企协同发展

一是政府搭台,完善产教融合架构。滕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的意见》,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动态调整重点发展的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链”人才缺口清单。学校利用2000万元产教融合专项资金,与墨子科创园、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共建产业学院,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针对滕州“中国中小机床之都”产业集群,学校联合滕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威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27家鲁南地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装备制造类企业,牵头组建“枣庄市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形成“政府搭台、产业导向、院校响应”的协同机制。二是企业参与,深化协同育人模式。学校与威达重工、天元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联合制定《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智能建造技术》等28门岗位核心课程标准,企业工程师授课占比达40%。学校与滕州建工集团、广联达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建造实训基地”,将工厂生产线搬入校园,开发“智能建造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累计培养学徒制学生1200余人。同时,聘任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年均开展“滕州工匠讲堂”50余场,推动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三是院校主动,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学校围绕滕州“化机锂医数”五大产业以及“工建农服旅”五大板块,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撤销滞后专业2个,增设“文物修复与保护”“电力储能应用技术”等专业6个,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达100%。成立“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院”“高端数控机床产业研究院”等社会服务平台3个,组建由120名教师组成的“产业服务团队”,定期深入企业开展技术诊断,近3年解决企业技术难题76项,研发“立式五轴精密车削中心”等设备,助力相关企业效率提升35%。

二、实施“三链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

一是锚定产业链,锁定人才需求方向。政府部门发布重点产业链急需紧缺人才需求信息,明确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紧缺岗位类型及数量。学校联合枣庄吉利欣旺达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实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学生毕业即成企业技术骨干。二是做强人才链,构建分层培养体系。学校依照政府产业链布局,实施人才链精准培育,构建“基础技能、岗位专项、创新研发”三层培养体系。“基础技能”方面,开展“滕州产业认知教育”,组织学生参观鲁班故里、墨子科创园等实践基地,强化学生“扎根县域”的职业认同。“岗位专项”方面,实施“卓越工匠培育计划”,指导学生团队为滕州中小企业改造老旧机床200余台,节约成本超千万元。“创新研发”方面,成立“大学生创客中心”,鼓励师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近三年孵化“智能仓储物流机器人”“新能源电池回收技术”等创业项目18个,其中“滕工智创”团队研发的“机床智能监控系统”已在30余家企业应用,年产值新增5000万元。三是对接岗位链,实现“毕业即上岗”。学校与企业共同将岗位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体系,与山东恒瑞磁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制定《磁性材料质检岗位能力标准》,开发“磁性能检测技术”“智能质检系统应用”等课程模块。推行“双岗位导师制”,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同时配备学校专业导师和企业岗位导师。

三、深化“三维赋能”,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人才培养赋能,构建定制化育训体系。学校面向县域企业员工、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开展“滕州产业工匠”定制培训,近三年累计培训1.2万人次,其中为腾龙不锈钢等企业开展“新材料焊接技术”定向培训。联合滕州市人社局打造“职业技能提升云平台”,开发线上课程377门,覆盖机床操作、电商直播等20余个工种,年服务县域劳动者3万余人次。二是技术创新赋能,搭建产学研用转化平台。依托“‘高端装备’山东省高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等6个省级科研平台,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8个,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三是社会服务赋能,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学校推动科技服务下沉,组建“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在滕州马铃薯、大樱桃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建立12个“科技服务站”,推广“智慧农业种植技术”“农产品电商运营”等,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余人,助力“滕州马铃薯”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学校深化文化传承创新,依托滕州“鲁班文化”“墨子科技”等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工匠精神培育》等通识课程,建设“鲁班工坊”非遗传承基地,培养非遗传承人120人,助力“滕州剪纸”“龙山黑陶”等非遗项目产业化,带动周边500余人就业。学校支持基层治理,开展“百师进百村”行动,教师团队为200余个行政村提供乡村规划、电商直播、养老护理等服务,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