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山东管理学院:“四维协同”构建非遗服务社区文化创新实践体系
发布日期: 2025-08-01 17:46 浏览次数:

近年来,山东管理学院积极承担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使命,立足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特色优势,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多方协同为路径、以成果转化为目标,系统构建“非遗服务社区文化”创新实践体系,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一、非遗筑基,资源整合赋能社区

一是整合特色资源。学校充分发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的引领作用,深度整合古琴、木版年画、山东琴书、陶艺制作等特色非遗资源。通过建设手工艺术研究所、齐鲁年画研究院、山东琴书艺术传承实践基地等8个非遗项目平台矩阵,累计培训非遗项目传承人才8000余人次,推动高校非遗传承与艺术教育融合模式的创新实践,形成集保护研究、活态传承、创新应用于一体的资源聚合体系。学校获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等荣誉。二是打破资源封闭壁垒。构建“非遗+”服务供给模式,以“高雅艺术进校园”、非遗展演等品牌活动为载体,累计开展活动近百场,推动非遗展演、技艺传习、互动体验常态化进入基层社区与企业单位。组织师生赴济宁金乡、临沂沂水、平阴孝里、长清马套村等地开展“美育浸润”,入选“山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单位。通过主题化、场景化的文化服务设计,将静态非遗资源转化为动态文化供给,实现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空间的深度互嵌,有效强化非遗资源的公共属性,为社区文化生态注入传统美学基因。

二、平台驱动,扎根社区深化服务

一是深化校地融合。学校联合济南市长清区委宣传部成立济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社区文化学院,打造扎根基层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该平台聚焦社区文化需求精准响应,建立“需求调研—课程研发—活动实施—成效评估”全流程服务体系,年均举办20余场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形成从课程研发、方案策划到成果转化的共建体系。二是着力满足社区需求。开展非遗体验课程、主题工作坊及专题展览,注重将节气文化、家风传承等生活主题与传统技艺创造性结合;组建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深入省内16地市城乡开展系统性非遗田野调查与文化普及,通过社区讲堂、技艺展演、互动传习等形式强化文化浸润。三是构建公益美育网络。线上线下联动,依托数字化手段延伸服务半径,在革命老区等重点区域设立流动服务站点,形成实体平台与云端服务互补的立体化供给格局,切实提升文化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三、协同联动,多方共建普惠共享

一是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学校立足工会“扎根群众、服务基层”的历史基因,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新就业形态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形式,助力新就业形态创新发展,构建“工会搭台—高校赋能—全民参与”的三方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工会组织深入基层的网络优势,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聚集区开展非遗快闪体验活动,实现传统文化传播与民生服务供给的双向赋能。二是深化跨区域战略协作。学校牵头组建黄河流域数字化非遗保护协同创新联盟,联合沿黄九省区高校推进非遗资源数据库共建共享,探索数字技术在文化保护、传播、体验等环节的创新应用。三是搭建高层次文化交流平台。学校举办济南国际双年展平行展,邀请国内外艺术领域专家学者,聚焦智能时代非遗的当代表达开展学术研讨与成果展示。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多层级平台联动、多领域资源整合,形成政府引导、高校支撑、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治理共同体,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系统性与普惠性。

四、成果转化,激活社区文化动能

一是促进非遗资源转化。学校实施非遗工坊驻点协作计划,组织师生团队深入传统手工艺聚集区,开展技艺创新指导与产品设计开发,促进非遗元素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的生活用品与文化礼品。二是深入开展实践。学校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参与乡村文化品牌建设,将木版年画、陶艺、琴书等非遗美学元素融入乡村视觉系统设计,助力打造具有地域标识的文化品牌。师生艺术团创演融合山东琴书等非遗形式的公益剧目,深入革命老区开展巡回演出。创编并执行大型交响音诗画《东进东进——115师在山东》公益系列巡演。毕业设计展深入济南长清、潍坊临朐、济宁嘉祥等地,围绕农文旅项目的策划设计、品牌提升、文化创意等主题展开深入调研和论证,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服务社区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