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立足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目标,以数字化为突破口,聚焦“战略引领、智造提质、技术赋能、产教协同”四大方向,构建“智慧管理—设备优化—模式创新—服务升级”发展体系,推动学校从传统管理向智慧治理、从单一培养向多元发展转型。
一、夯实数字化基建,构建智慧管理生态
学校制定教育数字化专项发展战略,累计投入超亿元建设“云网端”一体化服务体系,筑牢数字化根基。一是优化“一站式”业务办理。创设新数据中心,打通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系统数据壁垒,实现全校数据实时互通,同步推进管理系统集成,将教务、学工等系统接入统一平台,为精准教学评估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提供“定制化”服务。积极整合校企资源,为应用外语、数智化新商科、跨境电商等专业群提供定制化云端服务,降低重复建设成本。三是扩容“虚拟化”平台。引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以及区块链等新技术开发智能排课、无感考勤等应用场景,提升系统承载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在线学习及业务数据处理需求。目前,学校“基于无感知数据采集的数字孪生校园感知平台”和“基于无感知数据采集的学生成长多维评价平台”2个项目获批省级“无感知数据采集”示范项目。
二、优化实训设备,建设智慧教学场所
学校以“人工智能+”为导向,聚焦实训设备智能化、场景化、实战化升级,建设智慧教学场所。一是大力建设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利用AI、VR和AR等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和定制化学习材料,实现高度仿真实训。全景空间智慧教室可呈现裸眼3D效果,进行远程多客户端互动教学,让学生沉浸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二是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学校建有多媒体智慧教室百余间,12个现代化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266个,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成功入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项目。三是着力提升师生实践效率。注重教师培训和学生指导,用AR和VR实训设备体验“学、训、练、做”一体式教学。2024年,学校《基于AI+VR+AR的大规模教学实训平台建设》获评省级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
三、创新教学模式,激活课堂转型动能
学校以数字化技术为抓手,着力沉浸式、智慧式学习,推动教学模式不断转型。一是持续深化信息化教学。引进多元化网络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学工具,建设了24个虚拟仿真实训室,54个理实一体沉浸式教室,162个标准化智慧教室,改造102个传统教室为沉浸式教室,全部课程实现信息化教学,在线自主学习、辅导答疑、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实现常态化发展。二是纵深推进融合教学。把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和线下生产现场的岗位实践结合起来,创新产教融合、虚实融合、育训融合、资源融合的“四融合”和“教、学、训、赛、研、行、创”的“七链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制作和运营。三打造智慧教学新模式。依托在线学习平台,动态采集课堂教学全过程数据,形成学习者画像,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形成“外事类专业技能型人才沉浸式培养探索与实践”等多项创新性教学成果。
四、深化数字融合,提升专业服务效能
学校依托数字化平台,构建“需求对接—资源共享—动态调整”产教协同机制,推动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一是动态优化调整专业。基于行业大数据分析,对传统专业增设数字化模块,增设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等新兴专业,对商科各专业进行数智化转型升级。目前,学校开设67个本、专科专业,形成了文、经、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11个专业群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发展格局。二是技能化小班教学。以“大课堂观”履行育人使命,积极推行小班化教学,建立多个技能工作室和“鲁班工坊”,支持学生在行业中学,在项目中学,在岗位中学。三是互动化资源共享。校企共建“数字孪生”实践平台,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远程多客户端互动教学。目前,学校与多个地方政府及225家知名企业开展了深入的战略合作,联合开发课程110门、教材52种,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和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