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立足学校特色,常态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想教育、课堂教学、实践育人、文化建设相结合,融入学校育人全过程。
一、坚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夯实理论基础。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专题学习,创新学习形式,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结合教学、科研工作实际作专题辅导,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邀请有关专家到校面向学校统战工作干部、党务工作专业学生举办系列专题讲座,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二是创新教育形式。创作舞蹈诗剧《黄河奔流》,以“黄河文明与民族精神”为叙事轴线,生动展现沿黄九省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间文化交融与心灵契合的生动实践。该剧先后在国家大剧院、中国人民大学上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多家媒体关注,并入选国家大剧院第十七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剧目、2024年度山东省文联文艺创作扶持资助项目。三是推动交流融合。学校成功获批“山东省华文教育基地”,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华文教育事业,积极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贡献。
二、坚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用好主要渠道
一是用好课堂主渠道。专门组建课题组,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抓好课程设计、师资培训、教学方法等关键环节。授课教师以扎实理论和生动案例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历史背景以及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二是开展实践教学。举办“学好概论金教材,青春托举中国梦”大学生演讲比赛等多项活动,提升课程教育教学实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为青年政治人才的鲜亮底色。三是支持课程建设。学校积极支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程建设,立项1门校级“金课”、1个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负责人参加山东省第四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作为高校授课教师代表发言。
三、坚持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提升实干本领
一是持续送教入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嵌入师资培训内容,激发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山东省首批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先后四次选派优秀师生对口支援喀什地区,开展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提升工作。二是做好对口支援。持续发挥专业优势,2025年学校参加山东省对口支援喀什4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活动,对口疏勒县、英吉沙县开展语言推广工作。三是广泛开展实践。学校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学校党委号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围绕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等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助力民族团结。学校二十余年不间断,选派优秀志愿者赴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0余次,参与人次5500余人次,用实际行动为民族团结凝聚力量。学校优秀毕业生获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先进个人。
四、坚持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增强文化浸润
一是讲好团结进步大课。学校突出青年政治特色,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加大铸牢教育宣传力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齐鲁担当”主题思政大课、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节、“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故事讲述大赛、“鲁喀专项”志愿支教活动分享会等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二是展现民族团结故事。在学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升旗仪式上,56位同学身着56个民族特色服装,表演舞蹈《礼赞祖国,舞动山青》,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馨场面。少数民族学生演讲诠释了各族人民对“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