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城市学院牢记“国之大者”,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人才、科研、校企合作等方面优势,聚焦沿黄生态保护、数智化前沿关键技术攻关、黄河文化研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助力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沿黄生态保护,探索生态治理有效途径
坚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聚焦沿黄地区生态保护等领域,做好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一是组建科研团队。建立“双碳目标下山东省企业环境治理效应研究”科研团队,系统探索提升沿黄地区生态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通过环境资源绩效分析评价,提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建议,助力沿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二是深化课题研究。开展《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环境审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研究,构建科学的环境审计制度体系,通过环境审计在生态保护中的监测、预警、抵御及修复作用机制的发挥,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二、聚焦数智化前沿关键技术攻关,助力沿黄节能减排绿色发展
加强科研强校建设,充分发挥科研在办学治校中的积极作用,面向数智化前沿进行技术攻关。一是探索绿色智慧校园。组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绿融合智慧园区研究与实践”团队,深入开展沿黄地区智能化、可持续园区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进行智慧校园改造建设,节能率可达10%以上,申请专利2项,为沿黄地区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二是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开展面向未来城市地下工程的智能建造关键技术攻关。2024年,获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面向未来城市地下工程”项目,该项目紧密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在济南穿黄隧道等重大工程中,针对地下工程智能化建造、废弃浆渣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功研制盾构壁后注浆惰性填充材料、新型低碳高效胶凝材料CSGA、矿渣硫铝酸盐水泥等新型材料,研发大直径盾构隧道掘进期管片三维动态变形自动化监测技术,提升了废弃浆渣的资源化利用率,为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聚焦校地校企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聚焦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教育部德国博世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合作试点项目”。该项目对标德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面向智能制造、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专业领域,开展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目前,合作双方积极推动项目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布局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中心、工业互联网技术中心、生产线数字化仿真应用技术中心、全集成自动化技术中心、工业视觉技术中心等,旨在构建校地、校企产教融合新高地,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地方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四、聚焦黄河文化研究,致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凝聚人才学科优势,聚焦黄河文化研究,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进行了系列积极探索。一是将黄河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开展《基于黄河文化视角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索》课题研究,培养兼具专业技术与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在线课程学习、课题组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思政素养与思政教学能力,围绕“黄河文化”深挖、广拓课程思政素材,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科学、准确、翔实、生动的内容,为黄河流域的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二是探索数字技术驱动下的生态建设新模式。开展《文化强国战略下数字赋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的生态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研究,深入挖掘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及发展等相关文件中关于黄河文化的表述,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生态、规划、文旅融合、产研结合、科技创新、数字赋能管理、打造国际旅游品牌等方面对生态建设路径形成系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