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坚持“强教必先强师”,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四个强化”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工作质效,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强化党的领导,不断完善教师工作体系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形成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协调、各责任单位协同联动的“大教师”工作格局。层层压实责任,实现各二级单位成立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各教师党支部配备“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的“两个全覆盖”。创新打造精准党建、质量党建、融合党建、效能党建“四维”党建品牌矩阵,实现基层党建与教师队伍建设有机融合。推进基层教师党组织标准化、项目化、品牌化建设,先后培育10余个省级以上党建“双创”单位。分类创建“教育教学先锋岗”“科研攻关先锋岗”200余个,激励教师党员爱岗敬业、创先争优,深化党建“双创”,打造样板高地。坚持把党的建设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加强制度建设,以“高校教师党建和思政工作质量标准”为标准,新制或修订相关文件11件,不断完善教师准入考察、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宣传激励、师德师风考核、定期监测通报、师德失范处置、教师队伍建设责任落实等体制机制。
二、强化第一标准,持续发力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注重发挥师德教育的引导作用和师德考核的约束作用。每月发布学习内容指导,有效提升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精准性和时效性。设立“周四理论学习日”。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每年开展教师暑期研修。在孔子研究院设立“思政铸魂”研修基地,在“西海地下医院”旧址等胶东红色遗址设立革命史教育研究基地,开展师德涵养活动,持续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编发师德教育警示录,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意识。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每年开展学生评教和教师师德师风问卷调查,坚持多主体多元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客观评价教师的师德表现。加强结果运用,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表现作为人才引进、课题申报、项目申请、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与教师息息相关的各项工作的首要要求,以真约束发挥警示作用。
三、强化典型示范,创新优化激励保障机制
注重发挥典型人物、先进事迹、高尚精神的示范引领作用。制定《烟台大学“孺子牛”教育服务年限荣誉激励计划实施方案》,每年教师节期间颁发的“孺子牛”纪念奖章,激励学校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坚定职业信念、潜心立德树人。学校编辑出版《烟台大学发展史(1984-2024)》、重建校史展厅、召开北大清华两校援建座谈会重温办学初心、凝聚前进力量。学校统筹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表彰,制定出台统一的教职工荣誉体系,统一表彰、联合颁发、集中推介,让荣誉更光耀、让激励更动人。设立“卓越贡献奖”,激发教师爱校荣校和干事创业精神。开展“学身边榜样、悟初心使命”教职工先进事迹报告会,让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在校报、网站、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推出“师者风范”专栏,刊发优秀教师典型事迹。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职工荣休仪式,开展优秀老教师与新入职教师结对子活动、“我与校长的茶话时光”“青年博士沙龙”等活动,搭建教师交流平台,传承烟大“孺子牛”精神。
四、强化能力提升,多措并举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学校第五次党代会将人才强校确定为学校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以教师能力提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体推进“引育留用”,倾心引才、悉心育才、暖心留才、精心用才,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生态。实施标志性领军人才倍增计划,开展“北大清华博士直通车”活动,实施“名师+团队”的全职引才模式和“待遇可叠加、资源能共享、产出高成果”的柔性引才模式,畅通人才引进专用道,加快高水平人才集聚。为青年教师设立两年的助教培养期,采用跟班助教和优秀教师传帮带的方式,让青年教师更快熟悉教育规律、掌握教学方法。邀请校外专家担任评审组长,全要素、全流程模拟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高水平科研团队和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为牵引,实施优秀青年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构建项目、成果、获奖、团队、平台“五位一体、协同并进”的科研格局,搭建有组织科研新载体、培育科研力量新动能、激发科研创新新活力,快速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不断深化服务地方特色,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急需,启动服务社会百千工程,推动青年教师主动融入“科产教”一体化团队,培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人才创新团队,以产教融合服务产业需求、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让教师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