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医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布局医学研究生学科思政教育体系,通过党建“双组融合”引领示范、课程“三融两创”筑强阵地、实践“双向发力”服务发展,“三位一体”推进学科思政教育发展,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
一、以党建“双组融合”引领示范
学校坚持“将党支部建在学科上”,实施研究生党支部“双组融合”创新型组织模式,充分释放学术党建、学科育人新优势。依托课题组、实验室、科研团队、规培科室等学术基本单元,在重要战略领域的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建立研究生党建工作小组,构建起学校、学科、学术基本单元联动,导师、德育导师、辅导员、朋辈等多主体参与,“党建+学科+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矩阵。深化党员示范引领,遵循“便于管理、建在科室、发挥作用”的原则,对学生党员宿舍进行挂牌,开展学生党员“亮身份、树榜样、争先锋”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研究生厚植家国情怀、彰显青春担当。学校获评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委2024年度全省高校“我来讲党课”“我和我的支部”优秀作品,立项建设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山东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相关工作案例被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报道。
二、以课程“三融两创”筑强阵地
学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在研究生思政教育课程建设中突出医理、医工、医文融合,注重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构建“德医融合、仁爱育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搭建思政建设“1+1”共建基地14个,深入挖掘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精神内涵和创新因子,在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等各类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融入医学人文关怀和专业优势,切实提高课堂育人的准度、深度和温度。近三年,学校形成“三个一批”研究生思政建设成果,建设一批“上医课堂”,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17项;产出一批优秀案例,建成国家研究生优秀案例库2个、省级研究生教学案例库15项,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研究生优秀成果奖51项;选树一批高素质导师,学校目前有全国和全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和指导教师12个,分别与浙江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共建导师培训基地,前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开展导师培训30余次,实现导师培训全覆盖。
三、以实践“双向发力”服务发展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根据学科特点,精准搭建实践思政平台,建设“行走的思政课”和“云端思政课”,打破思政教育时空壁垒,鼓励研究生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求真理探新知济民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上,将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本领提升和实践能力淬炼紧密融合,组织开展常态化实践教育和专题社会实践,依托“滨海天使”等服务团队,走进乡村、社区基层一线和特殊儿童、残障人士等群体,高质量开展医疗助农、教育扶贫、红色宣讲等服务活动。鼓励研究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积极参与政校企共融共建,近三年,学校研究生参与制定企业标准和申请专利近20次,协助企业完成“润肺膏”“防风通圣颗粒”等药物研发,为区域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在“云端课堂”,构建数字场景育人平台,丰富数字化课程产品,联合新华网上线“新华思政”平台课程,为师生提供全方位全时段学习资料共享;依托“滨医研究生”“E梦园”及各学科新媒体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章和滨医精神,确保研究生思政工作网上网下互补,线上线下互动,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