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医学院始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工程、培养时代新人的护航工程,融合医学人文与学科资源,构建了“五心”心理育人模式,打造了“多点触发”“多维协同”心理危机监测预警干预处置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一、打造“五位一体”新模式,筑牢心理育人防线
学校创新“启心、润心、宽心、暖心、护心”五维育人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入医学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启心”。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及“心理+行为+精神”选修课18门,开发“医学伦理困境”“临床沟通技巧”等特色模块,将“大思政”和“大心理”理念有机融合。实践活动“润心”。以“5.25心理健康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年均开展主题活动30余场,参与学生超万人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发起“病房里的心理课”,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获全国心理应用技能大赛一等奖。建成山东省健康教育基地,搭建健康科普平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普查筛查“宽心”。每年两次定期普查,建立分级心理档案。重点学生逐一筛查,学生因心理困扰主动求助意愿大幅度提高,年均完成心理访谈3000余人次。咨询服务“暖心”。学校现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5人,兼职教师40余人,构建了“专兼结合”工作队伍。心理中心提供“5+2”“线上+线下”立体化咨询服务,年均服务400余人次。队伍建设“护心”。培养600余名朋辈心理护航员,充分发挥朋辈队伍的重要作用,开展“洞悉自我”团体辅导43期,惠及学生千余人。
二、构建“四维联动”新机制,护航学生心理健康
校院联动。开展“微山湖——从‘心’启航”系列工程,构建党建引领心理育人新模式,建立“危机动态月报”制度,及时地收集和分析心理危机相关数据和趋势,心理中心下沉督导,确保心理辅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二级辅导站年均处理心理问题200余例。家校联动。创新“百人千户”家访机制,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组织了家长见面会,家长参与率达95%,为家长提供教育、心理方面专业指导。校医联动。与医院等建立绿色通道,依托中西医结合学院开设中医教学门诊,开展情志疾病特色干预。学校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等20余名知名精神卫生机构院长、业务副院长等回校作专题报告。家医联动。学校联合专业医疗机构,以“一人一策”为核心,构建起精细化的重点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建立家庭—医院双向反馈制度,形成闭环管理,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家庭与医院之间的无缝衔接,为学生心理健康筑牢双重防线。
三、探索“数智赋能”新体系,构建智能心理新生态
学校制定《“多点触发”“多维协同”心理危机监测预警干预处置体系建设工作指南》,并自主研发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智赋能,有效提升了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干预处置水平。“多点触发”监测。基于学生心理危机工作实践,广泛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编制2项必要监测触点、12项长期监测触点、5项极危风险信号监测触点等三类心理危机监测触点。“多级分类”预警。建设心理危机监测预警干预平台,实现学生心理危机的自动预警。系统根据监测触点的触发情况,将学生心理危机自动划分为三个预警等级,做到及时通知并立即启动干预工作。“多维协同”干预。构建横向“学校-家庭-社会(医疗机构)”到边、纵向“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到底的多维协同干预处置体系,明确各方职责和分工,形成多维协同心理危机干预合力。“多方联动”处置。针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建立校内外专家协同响应机制,依托学校驻地“1+10+N”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整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确保快速评估、精准干预,形成闭环管理。
四、深化“医教结合”新理念 实现育人成果新突破
学校秉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公共卫生理念,坚持以“医教结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教育预防、信息预警、干预管理、转介、预后跟踪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以数字化思维重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程,构建“全域覆盖、全程贯通、全员协同”的心理育人新格局。学校心理育人典型经验多次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宣传报道。学校《党建引领心理育人,破解高校基层治理“心”难题》获评全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