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创新构建“制度规范-流程优化-数字赋能-共享协同”四维一体资产管理模式,以全周期内控为基础,以全过程管理为抓手,以数智化转型为支撑,以开放共享为目标,系统推进资产资源配置优化和效能提升,形成了一套既具活力又规范有序的现代高校资产管理机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资源保障。
一、健全全周期内控体系,提升资产管理规范水平
学校不断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深化高校管理综合改革,织密内控管理网络,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法治化水平。通过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统筹决策,建立上下联动、系统合力、职责分明的工作机制。系统修订17项资产管理制度,从资产购置、验收、配置、出租、出借、维修、处置、损坏赔偿及清查盘点等方面规范资产管理行为,覆盖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各环节,实现管理流程无缝衔接。实施“内部控制建设提升行动”,以与时俱进、务求实效为导向,更好发挥制度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构建“制度-流程-风险-岗位”紧密结合的内控体系,推动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信息智能化”,确保业务活动可追溯、风险可防控,管理工作廉洁高效,组织运营效率提升。
二、优化全过程管理流程,提升资源配置精准效能
学校坚持“明确指标、细化标准、动态监测、管理赋能”原则,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打通智慧校园各子系统壁垒,提升数据互联互通效率,拓展线上服务应用场景,改进和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修订《潍坊学院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明确考核指标,细分要点、公式、分值与标准,规范二级单位资产基础管理工作,建立资源占用与产出评价机制,使绩效考核成为提高学校资产管理水平的助推器。严格采购管理,明确业务归口部门和项目单位职责,加强代理机构监管与考评,推进资产管理融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科学运用预算管理手段,严格计划审批,规范采购流程,有效控制资产配置,保障学校利益。规范资产出租流程,做好资产出租的可行性研究论证,优化落实资产出租评估、审核、审批、挂拍及后续交接等工作流程。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质量双提升。
三、创新数智化管理模式,激发资产运行新动能
学校围绕“优化管理服务做加法,破除机制障碍做除法”,推行“资源成本”管理理念,建立校院两级协同管理机制。制定通用设备配置办法,对各类行政办公设备、家具进行严格审核,倡导“优先调剂再购置”,从配置数量和配置标准“双把控”“双过关”。修订公用房管理办法及配套细则,完成全校8700余间房屋信息化测绘建档,同步学校数据库机构、使用人员信息,打造“房产管理+资产地图”云端系统,根据岗位人数、职级情况核算定额面积,严控标准,提高办公用房集约利用效率,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开展。推行定额管理、超额有偿使用,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持续推进公共课室、会议室、报告厅、场馆场所共享共用,促进公用房优化配置、物尽其用。优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各业务系统的协同衔接,严格计划审批,科学编制采购预算,确保预算执行透明化。建立资产盘活机制,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分类建立资产盘活台账,实现公物仓“实物仓+虚拟仓”高效运转,提高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强化国有资产共享共用能力。全校资产调剂使用设备仪器和家具700余件(套),调剂资产价值近130万元。
四、构建开放共享机制,拓展资产服务新维度
学校以提升育人质量与效能为核心,立足区域教育发展实际,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拓展资产服务新维度。积极响应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政策导向,通过优化教学设施、实验实习、科研设备等资产配置,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共享教学与科研平台,充分释放资产资源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价值。建立公用共享的实验室管理机制,成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深入推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有效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了设备闲置率,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依托山东省学校固定资产调剂平台,构建“省-校-二级单位”资产调剂联动机制,实现闲置或低效资产高效利用,延长国有资产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