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职业学院:优化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枣庄职业学院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以枣庄市“榴枣归乡”工程为抓手,锚定“机制建设、产教融合、就业服务”,统筹协调、持续发力,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以机制建设为导向,助力“榴枣归乡”工程
一是立足职能定位。坚持“榴枣归乡”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资源整合,为枣庄市“强工兴产、转型突围”战略注入强劲动力。学院围绕“6+3”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枣庄市域内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开设订单班、现场工程师班,引导学生在本地企业实习就业。二是完善制度体系。制定《枣庄职业学院“榴枣归乡”工程工作方案》,明确10条专项措施,建立工作台账并实施月调度,确保责任到人、落实到位;成立专班统筹推进,成立学院“榴枣归乡”工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形成“全院一盘棋”联动格局。三是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榴枣归乡”工程的重要意义和具体举措,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政策解读、典型事迹和工作动态,增强师生对工程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举办“榴枣归乡”优秀校友座谈会、驻枣院校毕业生留枣率专题调研座谈会、“榴枣归乡”政校企合作交流等活动,通过学生企业见习等各种途径,邀请枣庄市域内企业到校宣讲介绍企业的情况,做好毕业生的留枣工作,加大枣庄本地企业的宣传力度,提升本地企业的吸引力。
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一是动态调整专业。围绕山东省“十强产业”,紧密对接枣庄市“6+3”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出台《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实施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全方位融合,专业与区域产业匹配度显著提高。新增枣庄市产业体系相关专业1个,淘汰低效专业5个。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全国锂电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作,赋能“百年煤城”向“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转型升级,依托枣庄市锂电新能源、高端化工、高端装备、高质高效农业市域产教联合体,校企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截至2024年,签订校企合作协议103项,校企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3个、产教融合实践基地8个,3家成员单位入选山东省产教融合型企业,高端化工市域产教联合体获评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2个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入选省级立项。三是引进高端人才。突出共引共用博士研究生招引优势,与益康药业、易石化工共引共用高端医药化工博士研究生2人,项目产值5000万元。柔性引进全国技术能手等高层次、高技能人才45人。学院获评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省“雏凤”巢就业创业基地。
三、以就业服务为导向,提升毕业留枣成效
一是拓宽就业渠道。扎实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访地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了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根据企业需求精准提供人才信息,为学生寻找新就业岗位、企业提供人才支撑。2024年走访调研市内企业169家,签订58项校企合作协议,开发就业岗位420个。二是厚植乡土情怀。组织学生参观体验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枣庄市博物馆、文化馆、城市规划展馆,亲身体验枣庄的文化底蕴和蓬勃发展,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参与“学子看家乡”就业服务专项活动,2024年以来,共组织各类参观活动16场次,参与学生达400余人次。强化校企合作,鼓励支持学生在当地企业现场教学和集中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建立与企业的感情,实现“实习+就业”模式。三是线上线下双驱动。每月举办一场线上招聘会,单设枣庄企业校招专区,与薛城区人社局、市中区人社局合作开发“枣工快递”小程序,给毕业生推送企业岗位需求,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毕业季召开线下双选会,为本地企业留有专席,与薛城区人社局共建高校毕业生服务站,提供“政策咨询—岗位匹配—入职跟踪”全链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