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把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推动实施“教书育人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生机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建好建强教师队伍,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升,持续强化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立足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教学名师三个层次的发展需求,构建起“新教师-青年教师-教学名师”分层分类培养体系,扎实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行动。严格落实新入职教师“教师资格证+教学能力培训合格证”双证授课准入制度,深化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模式,全面实施教学名师工程。通过开展“教学质量提升月”专题活动、定期组织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开发AI教学资源包等举措,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方面,重点加强教学系部、教研室、教学团队及虚拟教研室建设,学校获评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0人。同步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三级培育体系,实现岗前培训、专题研修、专家培养全周期覆盖。
二、深化组织模式改革,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学校构建“培训赋能+团队攻坚”双轨发展机制,统筹科研能力培养与团队协同创新。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落实“鼓励探索、容忍失败”的政策保障,完善科研诚信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学术不端行为预警与快速处置机制,保障科研严肃性。实施科研导向战略转型工程,引导教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构建系统性科研培训体系,举办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班,定期举办科研方法论、项目申报、论文写作、专利撰写等专题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指导,建立“科研导师制”,发挥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作用,为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提供全方位支持。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建设工程,围绕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交叉研究,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团队,培养教师跨学科科研能力,组建26个省级高水平创新团队,推行“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博士后”梯度配置模式,助力教师实现科研能力提升。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有3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实施校地人才共育工程,遴选50名优秀教师担任德城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副校长,选派15位优秀科研工作者到科技型企业挂任“科技副总”,设立了15个服务地方博士工作站,学校具有3个月及以上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经历专任教师超1000人。校企共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特色专业学院1个。将“双师型”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课题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指标纳入岗位评聘、职务晋升和绩效考核体系。支持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行业标准制定等实践活动。通过持续完善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管理机制、优化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健全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全方位推动教师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工作,切实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构建国际化人才库,提升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多元化,实施师资队伍国际交流能力提升工程。与24个国家和地区的112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入选首批“中国—东盟千校携手计划”。获批2024年度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高端专家项目,遴选10名教师赴芬兰访学,14名教师获省教育系统公派留学资助。积极引进外籍专家,5人次获“山东省荣誉公民”“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等荣誉。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学校建有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山东东盟研究中心、山东省俄罗斯中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等11个国别研究及国际科研平台。建设山东省在马来西亚首家孔子学院-拉曼大学孔子学院和山东省-北伊罗戈省人文教育交流基地、山东省-东盟青年交流基地。高质量承办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语桥”等交流项目。不断拓宽教师国际视野,提升教师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库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