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山东管理学院:打造“智能+”专业特色 培养新工科数智人才
发布日期: 2025-04-29 19:09 浏览次数:

山东管理学院紧密对接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十强产业”发展需求,多学科交叉、产教深度融合,打造“智能+”专业特色,培养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动手、特别能沟通”特质的“三特”新工科数智人才,为山东省制造强省建设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价值观引领,创新打造思政育人新体系

学院以“助力中国智造”为价值引领,以智能制造产业使命感及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为切入点,融入“工匠精神、产业报国”等思政元素,将价值融入落实到“第一课堂”,将价值塑造内化到“第二课堂”,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全方位贯通。依托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四个载体,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搭建“三馆两苑一书屋一基地”劳动教育平台,将厚植劳动情怀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开展“劳模大讲堂”“工匠进校园”“质量文化创建”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大力弘扬劳动特色文化和工匠精神,为学生厚植劳动情怀,强化学生吃苦耐劳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涵养,增强学生服务制造强国发展战略的使命担当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二、产教科融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紧密对接山东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强产业”领域,深化产教融合,以“智能+”为突破口,推动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安全工程、公共管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建有智能制造与数据应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感知与智控山东省高校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安全生产风险监测与数据治理济南市工程研究中心等省市级科研平台,形成“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智能安全”“智能管理”等特色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实施通识教育课程贯通劳动安全、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专业课程贯通多学科交叉专业素养,选修课程贯通数字化与智能化素养。与华为及其生态伙伴共建山东省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构建包含不同行业场景的智能人才培养生态,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将产业生态国产核心技术融入课程、教材和平台,建设测联动的AI教材、基于图谱的AI课程,虚实结合的AI创新实践平台,构建智能化研学育人环境教学资源,围绕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方向,校企共建产业案例库,持续丰富实践教学资源。

三、项目式贯穿,提高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学院对接产业需求,深化“能力为重、突出应用、产教融合、强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统筹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抓住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两个教学环节,构建了包含通识教育实践、学科基础实践、专业能力实践、素质拓展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五大实践”模块,遵循基础训练、综合实践、工程实践及创新实践“四个逻辑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产业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按照知识迭代、方法迭代、能力迭代的原则层次递进,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兼顾目标考核和过程考核、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个体考核和团队考核,完善了全视角考核和多元化达成度评价机制,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围绕“智能+”特色方向,凝练了智能安全帽、智能小车、智慧视觉一体化系统等一批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的项目,形成了经典进阶式挑战性项目库,依托项目库开展的“分层递进、项目贯穿”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课创赛联动,培养“三特”新工科人才

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每年举办“智汇大讲堂”“梦想100”“北斗100”等学术交流活动60余期,形成良好学风、教风。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目标,构建“一二课堂互动”“课内课外融合”多层次育人体系。将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与课程进行融合,完善“竞赛+科协+星光学堂+产业学院”科创平台,构建“管理运行机制”“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导师小组”“科技创新基地”“学生创新协会”五位一体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每年举办“挑战极限,纸桥承重”大赛、科技创新大赛。构建“项目式学习+赢创力实践”开放共享平台,开展各类专创融合教育活动,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提升跨学科协作和团队沟通能力,积极培养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动手、特别能沟通”特质的“三特”新工科人才。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