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职业学院遵循高职院校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以培养“厚德、强技、笃行”的高素质工匠型人才为目标,着力打造“目标引领、多元协同、四位一体”育人模式,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一、强化顶层设计,搭建“四位一体”新机制
一是坚持以上率下,头雁领航,构建党政领航体系。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共同担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等10余项制度,学校思政部直属党支部获批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二是坚持专兼结合、选优树先,构建组织保障体系。搭建“校党委联系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服务学校系部”的“双联双促”工作机制,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与退出办法》,遴选校外特聘教授,助推学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三是坚持培根铸魂、凝心聚力,构建思想铸魂体系。创新“一院一专班”,推进校领导“3+2”常态化参与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体系;构建“1+N+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式课程体系,建设省级思想政治理论“金课”1门,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2门。四是坚持持续发力、纵深推进,构建理论强基体系。深入推动课堂革命,聚焦学生“思想困惑、关注热点、成长需求”,依托各教研室建立“一周一专题、一周一磨课、一周一展示、一月一练兵”的“集体备课+磨课练兵”制度,打造“一室一品”,引导思政课教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二、创新教育理念,打造“多元协同”育人体系
一是推进马院与其他系部协同联动。集聚学校育人合力,搭建“1216”思政护航工作体系,牵头出台《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五结合”思政护航工作实施方案》,与二级院系共同开展“六个一”系列活动累计320余场。二是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共建。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依托学校数字化平台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探索实施“4+2+2”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共建3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邀请榜样人物开展校园讲座90余场。三是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出台《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牵头建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搭建“1+N”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与平台。五年来,学校开展课程思政交流研讨会60余场,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8门等,入选全省“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四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创新。牵头成立潍坊市高职高专院校思政工作联盟,与潍坊七中、潍城区教体局签约建立大中小幼思政育人一体化建设联盟,推动建立市区联动、区校协作、校际协同的“研讨会+备课会”“1+1”两步走的“新路径”,常态化开展“同城大课堂”等活动。
三、拓展育人平台,激活“三阶递进”教学新动能
一是打造品牌网络产品,突出示范引领作用。学校积极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工作,师生共创思政微课、微电影、短视频等作品数量超200余部,“百年伟业百年史,百名师生百堂课”等线上主题微课连续4年得到市委教育工委、市委宣传部重点推介;二是拓宽青年育人载体,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多途径拓宽育人渠道,组织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学生作品《从“一粒芝麻”中读懂工匠精神的密码》《我也要当老师》等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优秀作品《青春接棒,“职”向未来——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获首届全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非专业组)二等奖。同时,推动组建“大学生讲思政课”青年服务团队深入学生社区开展理论宣讲,用“青言青语”讲好党的创新理论。三是开发线上课程资源,提升思政育人实效。获评教育部“智慧助老”推荐课程1门、省级优秀社区课程资源6门,通过网络思政贴近青年、吸引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