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培养基础教育优秀师资的师范类院校,齐鲁师范学院始终秉持“坚定不移走向基础教育,努力成为站在中小学教师身边的人”的服务理念,坚持“四个新”,不断夯实基础教育发展根基,为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聚焦新师范特色,着力培育高素质教师人才
学校始终把培养优秀教师作为办学之本,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强师工程”,构建起新师范为主体,新工科、新文科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总体专业布局。成立山东省义务教育新课标研究中心,致力于推进山东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心聚焦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研究、推广与实施,深度融入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备新课标理念与实践能力的未来教育人才。学校以师范类专业认证和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抓手,持续推进基于OBE理念的“能力范式”改革。主办全国师范类专业认证优秀案例研讨交流会,截至目前,学校1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3个专业通过中期审核。顺利通过首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校育人质量持续提升。与中国教师报联合成立“新师范教育实践基地”,合作启动“大地明师班”,开启“互研互训、内容流程皆课程”的全新培养模式。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2017年至今,学校318名学生在山东省师范类从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佳绩,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奖。
二、勇担新时代使命,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学校持续深挖服务基础教育潜力,积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牵头成立黄河流域基础教育发展联盟,建立与沿黄区县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成功召开黄河流域九省(区)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研讨会,加快推进黄河流域九省(区)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将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融入课程和专业建设,设立课程思政培育项目,开设特色课程2门,获批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6项。学校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承担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岳普湖县中小学教师、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培训等多项工作。学校近400名师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投身援疆实习支教活动,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基固本。
三、巩固新发展优势,致力推进基教高教互融共促
学校持续巩固服务基础教育优势,积极服务于齐鲁教育名家培育工程和齐鲁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建设工程,以及山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和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为山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成功举办齐鲁“三名”建设工程专题培训并系统总结展示20年建设成就。获建“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精品项目基地,实现教育部国培项目、各省省培项目、市、县、校五级项目全覆盖。2012年至今,合计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近1000万人次。与长清区、章丘区签约共建附属学校,全学段覆盖建设附属学校6所;与济宁市教育局、长清区教育体育局等政府单位开展战略合作,签订服务基础教育协议60余项,打造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深度融合范例。与全省26个项目县区组成“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联盟”,开启全省规模最大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行动,全力推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获评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利用“一网一点两工程”平台优势,为师范生培养提供网络课程资源约1500学时。
四、推进新范式改革,聚力打造服务基础教育鲜明特色
学校探索武术教育与服务基础教育融合发展,构建“武术类非遗校园传承模式”,与省内外1800多家中小学校联合组建武术教育联盟。项目得到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高度认可,开辟了以武育人新模式。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为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贡献力量,举行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成果发布会。依托学校“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平台,创新多维度数字化赋能教师教育模式,推进教育范式改革,构建实现中小学教师能力的一体化“智能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支持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库”,搭建支撑智能化“精准研修与评价平台”。学校自主研发的基础教育行业“所以然大模型”获评2024山东省数据要素领域十大产业大模型。《科技日报》等媒体对学校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评价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