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以“思想引领为魂、队伍建设为基、社区服务为形、心理育人为脉、资助帮扶为盾”,系统构建“五维融合”育人体系,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注入强劲动能。
一、擎旗铸魂,厚植匠心铸魂精神底色
学院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以“大思政观”重构学生管理体系,构建以《学生教育管理手册》为核心的“1+N”制度矩阵,出台学生工作文件28项,形成“评奖评优见精神、资助帮扶显温度、参军入伍砺品格、心理咨询润心田”的全域浸润模式。筑牢学生工作思政引领,稳步推进“学院学生工作处—系党支部副书记—学生科科长—辅导员—班主任—成长导师”“社区—班级—宿舍”的“三层六级”管理体系建设。推出《思想政治教育简报》,创新“儒韵工匠”思政育人模式,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开设“大国工匠讲堂”,实现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打造“学之声”网络思政融媒体矩阵,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天候、全网络、全领域”的育人效果。推出“悦悦传话筒”等34项智慧服务平台,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思政教育生态圈,实现教育引导全天候、服务响应零时差。
二、强师砺能,锻造育人先锋铁军队伍
学院创新构建“六维一体”学生成长导师制度,设立学业发展导师、职业规划导师、思政领航导师、心理健康导师、生活成长导师、技能创新导师六大类别,720余名导师深度融入1300余间学生宿舍,形成覆盖学生思想、学业、生活、心理、职业、创新的全链条育人网络。同时,建立“一系一品”社区学生科技团队,孵化学生科创项目,引入企业导师开展“技能大师进社区”活动,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工作站”,推动“课堂—社区—岗位”能力衔接。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扎实推进“资深—骨干—青年”辅导员队伍分类培养体系,实现“岗前—日常—专项—研修”全覆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创立“启智·润心”辅导员队伍建设品牌,“一系一品”实施“全年贯穿、全员主讲、高端引领”辅导员沙龙。实施辅导员培养计划,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辅导员工作室联建、省级思政课题攻坚、“学工论坛”等形式,构建“选拔—培养—赋能—激励”全链条辅导员培育机制。
三、聚势赋能,构建智慧社区育人矩阵
学院创新“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构建“党建引领+文化浸润+数字赋能”的育人共同体。以“双覆盖、双融合”为原则(党组织空间覆盖100%、育人力量与党建职能融合),立体化构建“党委统筹—功能型党支部扎根—成长导师网格”三级联动体系,打造“1+3+N”高职院校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范式。建设18个主题功能空间,开展“院长有约”“书记面对面”“红色浸润”“非遗工坊”等特色品牌活动,以“党史长廊”为载体,年均举办文化沙龙、读书分享会等活动20余场,打造“行走的党课”品牌,强化学生思想引领。设立“社区创客工坊”,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科技创新结合,构建“社区即课堂、服务即学习”的劳动育人新模式。开发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创新“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集成人脸识别门禁、智能报修系统等数字化应用,实现“数据代跑、秒批秒办”。学院获评2025年度全国高校示范“一站式”学生社区。
四、强身护心,织密健康成长防护网络
学院构建“12456”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成1000平方米心理健康中心和“五感心花园”户外素质拓展基地。双轨并驱,通过“积极心理品质训练营”“济职幸福课”等素质训练开发学生潜能;提供线上线下心理咨询服务,“一生一档”建档率100%,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帮扶。坚持“四个融合”:一是课程与实践活动融合,建设省级精品课程与数字化资源库;二是日常宣传与专项指导融合,开展“我的大学”系列主题活动及“心动力成长工作坊”;三是全员辅导与精准帮扶融合,通过“观心系统”数据分级实现个性化支持;四是危机干预与家校医社协同融合,形成多元共育新模式。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学生”五级联动机制,建成10个特色心理辅导站,培养60余名国家心理咨询师,每年培育朋辈队伍500余人。开展晨光砺志行动,组织阳光晨跑。划分“济职匠心”劳动区,组织学生全方位参与校园劳动,打造“以心育人、以劳树德、以动强体”的育人新生态。
五、精准滴灌,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在“奖、助、贷、免、勤、补、减”有机结合、多元资助政策体系下,学院积极构建“物质帮助+精神激励+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资助模式,注重将资助帮扶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有机结合。采用困难认定信息系统、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跟踪管理,不断增强资助工作精准度、科学性和有效性。举办资助育人主题系列活动,成立“爱心传递”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强化感恩诚信教育,举办励志报告会、国家奖学金评审答辩会等,评选“爱心之星”“自强之星”优秀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先进典型,年参与学生10000余人。开设励志强能课堂,围绕助学贷款政策与征信知识、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开展主题宣讲;健全勤工助学阵地,每年组织3000余人参加科研助理、实训助理、设备维护、食堂助手等劳动岗位,多维度全方位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拓宽职业发展道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