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青岛农业大学:创新“头雁领航”培育模式 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 2025-04-02 19:20 浏览次数:

青岛农业大学积极承担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地域资源,探索“头雁领航”培育新模式。学校申报的“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协同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入选教育部非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创新任务培育建设名单。

一、立足农科特色,高质量实施“头雁”项目

学校开展“头雁”学员基地科技小院孵化行动,通过举办科技小院讲座,帮助学员对接相关院系,带动学员扎根乡村“沃土”,指导学员找准发展路子、厘清发展思路。2024年,学校14个“头雁”学员基地被中国农技协评为国家级科技小院。通过遴选学校公费农科生担任“头雁”项目培育助理,聘请“头雁”学员担任公费农科生产业导师,遴选学员企业为实训基地,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着力培育出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影响一批”的高素质“头雁”队伍。学校通过摸底调查、精心组织、理实结合、跟踪培育,有针对性地指导学员提升学历,助力“头雁”学员知识、学历与技能提升,共有62名“头雁”学员被青岛农业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录取,18人考取高级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1人考取高级农作物植保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校根据产业需求,发动和组织学校100余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全程参与“头雁”项目,成立“头雁”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组建帮扶指导专家团,“量体裁衣”为学员企业确定发展规划,以科技特派员丰富的实践经验赋能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更具优势的产业特色。学校邀请校内10余个院系全面参与“头雁”项目,开展方案设计、教学实施、帮扶指导、人才交流、成果转化等工作,确保“头雁”项目高质量实施。

二、依托资源优势,助力“头雁”蓄力高飞 

学校通过现场观摩、经验分享、圆桌座谈等形式,以“专题学习+现场调研+专业督学”结合的培训体系,形成“资源共享、典型引领、各方协同”的工作模式,促使学员学思践悟、互促共进。学校在烟台、威海、潍坊、青岛四地设17处相关产业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作为现场教学基地,共建“青岛农业大学继续教育教学实践基地”13处,通过展示典型示范成果,组织现场实践教学,让学员们对照示范找差距,分析经验做法,学习工作思路,更好激发学员创新潜能、发展动能。学校组织“头雁”学员走进山东部分优秀农业企业开展研学活动,开展“鲁新头雁面对面座谈会”“闽鲁头雁面对面座谈会”,通过参观寿光蔬菜博物馆等地,感受当地历史文化魅力,在思维碰撞中解锁乡村振兴密码。组织部分“头雁”学员参与第二十届中国农交会等,联合青岛媒体、知名主播、部分企业开展“头雁领航 我为家乡代言”名优农产品对接会等活动,为“头雁”项目学员企业搭建合作渠道。学校组织学员前往校内红色影院、校史馆、特种食品研究院等地参观学习,举办“头雁”学员企业校园招聘会、企业产品校园展销会等,提升“头雁”队伍工作热情和学习效果。 

三、完善培育机制,激发“头雁”内生动力 

学校构建“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发展格局。2024年集中培育期间,学校每晚安排“时政党史专题培训”“政策法规专题培训”“专家面对面交流”等各类专题活动30余场次;制定学员互访方案,学员在完成集中学习后,主动结对子、建小组,开展互访交流近1000人次,走访421家企业,学员之间达成50余项合作,合作金额近3000万元。2024年,建立“高校+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双导师帮扶指导团队,其中高校导师112人,地方导师78人,建立帮扶指导片区负责制度和提供技术指导、成果转化、创业支持等长效服务机制,分区域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产业基地等,为“头雁”学员提供“一对一、点对点”地跟踪指导帮扶,为“头雁”学员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组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积极筹备、制作线上课程并上传“头雁”平台,学习内容涉及农业生产、品牌塑造、营销策略、团队建设等类别,同时畅通学情反馈渠道,针对学员工作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程方向和内容,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依托校内师生新媒体工作室创办《新农人》杂志,定期宣传“头雁”学员、优秀校友等新农人扎根基层、服务“三农”、支持家乡建设、做好联农带农的典型事迹,不断加强思想引领,助力乡村振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