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山东航空学院:发挥特色优势 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 2025-04-02 19:17 浏览次数:

山东航空学院秉持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卓越发展的理念,将促进山东航空教育内涵式发展、引领航空科技创新、服务交通强省建设作为自身的使命与担当,瞄准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最前端,精准对接并服务低空经济产业链新需求,推动教育变革、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布局学科,为新质生产力添活力

学校主动响应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以及产业发展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精准需求,下好学科体系布局“先手棋”,增强学科建设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的匹配度。一是强化前瞻性学科发展,瞄准新赛道、新领域,布局一批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紧密跟踪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新兴学科雁阵,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二是及时调整与创设专业及课程体系,通过优化存量推动新专业与新课程的资源增量集结,确保核心教学资源投放到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协同的学科专业之中。学校坚持产业驱动,在省内率先设置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等52个航空类专业(方向)。聚焦飞行器研发制造、航空基础设施建设、无人机应用、提升综合服务与保障能力等,以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生态环境等学科为牵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做好储备学科布局。部署产业急需的新工科专业,筹备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等专业。拓展“航空+”,深化航空制造类、控制类、支撑类专业建设,打造“航空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无人驾驶航空器”等专业集群,培养适应低空经济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适配能力。

二、强化科技,为新质生产力增动力

一方面,学校遵循有组织科研、有需求科研的原则导向,打破学科、专业以及研究机构的壁垒,发挥有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跨学科、多专业的联动化与规模化优势。目前,学校建设山东省航空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0余个航空类科研创新平台,围绕低空经济领域,开展大量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形成了系列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学校坚持目标牵引,推动技术创新,培育建设了一批科研院所、实验室与协同创新平台,聚焦先进无人机整机研发、新能源高效电机及其控制器、盲降及交通控制设备研发等学科方向,系统化推进相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三、培育新人,为新质生产力蓄潜力

一方面,学校强化产学研协同发力,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努力探索形成社会多元力量一体共建、高度贯通的培养体系,以多种形式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学校坚持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效衔接,探索出了一条“与区域产业共生,与行业企业共赢”的产教融合之路。目前,学校已获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培训资质、民用航空器驾驶员培训资质等7个行业资质平台,并与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近30家企业联合共建飞行学院、无人机学院。另一方面,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在航空航天、无人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业素养。通过搭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实体,拓展全产业链航空维修技能,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基地及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具备高度创新思维、复合思维和技术思维特质的航空航天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积蓄力量。

四、汇聚英才,为新质生产力提效力

一是实施“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面向海内外汇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培养一批能力突出、潜质巨大的杰出人才,遴选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学术潜力大、发展趋势良好的青年骨干教师。二是围绕学科“强基筑峰”、博士学位点培育、硕士学位点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打造高水平专家团队。三是提升高层次人才能力素养,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到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顶岗锻炼、参加相关行业培训并考取职(执)业资质,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目前,学校航空类师资占比超过50%,引进国内顶尖高校航空类博士100余名,先后组建航空制造、航空发动机等10余个科研团队,积极服务航空航天制造领域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