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课程建设+实践育人+传承创新”的传统文化育人体系,通过“三个途径”,实施“三个结合”,建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的闭环育人机制,有效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效。
一、“两个课堂”协同,厚植传统文化育人“沃土”
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构建全面且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资源和坚实基础。完善“第一课堂”系统化建设。学校构建“基础+拓展+特色”三级课程体系,设置传统文化通识必修模块,涵盖文化理论、艺术技艺、传统习俗等,形成《陶埙演奏与制作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与茶健康》等116门课程矩阵。依托“第二课堂”促进实践育人。设立陶艺及版画、武术等30余门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实践体验。同时,组建艺雅阁书画社、新意话剧团、子衿汉服社等10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社团,吸纳1500余名学生参与,为学生搭建起实践和交流的平台。此外,学校打造中华经典诵写讲比赛、山东省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品牌赛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保障学习成效,实施“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计划”,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管理,建立起包含课程学习、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多元评价体系,实现“课程+实践”的学分认证。通过“两个课堂”的协同推进,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属性。“第一课堂”中的《中国古诗词探胜》获评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第二课堂”丰富的活动和社团,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二、“双线并进”融合,拓展传统文化交流“场域”
学校从校地协同育人、创新跨文化交流两个维度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以及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搭建起思政教育的桥梁,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校地协同育人。推进“百万大学生进社区”校地协作助力校城融合行动,与德州市12个县市区建立合作关系,发布30项青少年发展课题,37个实践项目同台交流,6项专项行动搭建起百万青年锤炼本领的“社会课堂”。依托山东省社科联重点志愿服务项目,推进“中华文化‘四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纵横拓展,以“中华文化进社区” 为主线,开展中华文化进校园、运河文化进社区、吟诵文化进社区、书法文化进社区、摄影艺术进社区、诚信文化进企业、普通话进家庭等“七进”活动。年均开展“走进历史品沧桑,传承文化扬精神”“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实践活动100余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全方位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跨文化交流。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精心策划共享共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特色活动,建立“双向赋能”传播机制,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充分发挥拉曼大学孔子学院全球优秀通讯孔院的跨文化交流优势,积极组织参加“汉语桥”“最・孔院”“唱歌学中文”等国际赛事,编撰《齐鲁文化特质与拉曼大学孔子学院中文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的探讨》《齐鲁文化课程大纲》等双语教材,拓宽中华文化交流的覆盖面。依托山东东盟研究中心、山东省俄罗斯中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等外事智库平台推进区域国别研究,促进文化认同及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鉴。
三、“非遗+国潮”创新,激发传统文化传播“动能”
学校强化非遗传承创新。实施传统技艺传承计划,“工作室+创客空间”运行机制,助力鲁锦产业提质升级。开发“古埙新韵”“国风月饼”“四季明信片”等文创产品百余款,实现多项非遗技艺课程化转化。举办非遗文化展览、国潮设计大赛等活动,将非遗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营造浓厚的国风美学氛围。产教融合促育人。完善董仲舒书院拔尖创新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着力打造“品质、文化、时尚、传承”的中华文化思政教育品牌。在人才培养上,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项目,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产品创新上,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非遗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实现守正创新;在技术融合上,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跨界融合,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品牌建设上,制定相关标准,加强品牌推广,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潮元素相结合,聚焦文化传承与活态创新,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思政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丰富的资源,引领学生深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式的思政教育模式,学校进一步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文化育人润物无声,促进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让学生在传承创新实践中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