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服务和融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和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需要,重点围绕现代制造业,打造“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体系,依托职教联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重点围绕数控、模具、焊接、质检等专业,面向重点领域行业企业,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领域创新探索出“育聚留用”校企共育模式,让人才育得好、资源聚得拢、区域留得住、企业和学生用得上。
一、人才共育,精准匹配产业需求
学院立足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积极对接青岛市经济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需求,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共建课程体系、现代学徒制培养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产业学院建设层面,学院与行业优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借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自建校至今,学院与海克斯康、歌尔微电子、中望等优质企业设立产业学院3个、大国工匠工作室3个、校企共建实训基地6个,为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提供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团队和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在课程体系建设层面,学院与海克斯康等优质企业技术人员、国际专家共同组建“学习路径图工作坊”,校企共同完成学习路径图谱建设,梳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任务流程,萃取组织最佳实践,输出岗位胜任标准,构建学生学习路径图。学院依托学习路径图科学化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教材,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实践指导,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在现代学徒制培养层面,学院与青岛海信模具、海泰科模具、青岛佳友模具等行业领军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以岗位群所需求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备数字化设计、智慧化设计、智能制造、工业设备安装调控等复合能力,学生在学院学习理论与实践课程,同时到企业参与技能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从入门到进阶再到知识与技能的拓展,完成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团队化训练,真正实现了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相匹配。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培养下,近5年,学院智能制造领域拥有齐鲁工匠后备人才6人、青岛市“千名优秀大学生”16人、现场工程师人才78人,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100余项。
二、校企共聚,全面汇聚校企优质资源
学院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坚持汇聚校企优质资源,通过建设职教联盟、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形式,集中力量推动校企深度融合,深化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在职教联盟建设层面,学院与青岛市33家优质企业共同成立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智能制造职教联盟,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在产教融合共同体层面,学院联合海克斯康牵头成立了山东省智能检测与先进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加入了全国智能检测与先进制造行业共同体、海尔智慧住居与产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共同体、豪迈集团全国模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GF中欧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等11家产教融合共同体,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促进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依托职教联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学院先后开设了海克斯康订单班、佳友现代学徒制班、海信模具卓越工程师班等15家订单班,设置了海克斯康奖学金、海信奖学金、海尔奖学金、佳友奖学金等,形成了行业企业资源汇聚、高技能人才聚集的格局,校企双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成功实现了共赢、共享、共进,共同为地方经济发展赋能。
三、留在山东,就业导向服务发展
学院强化就业导向教育,引领学生正确认知“好企业”“好工作”,依托校企合作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省内优质实习就业岗位,打造高质量就业渠道,让学生愿意留在山东、留在青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开展“百家企业大走访”“访企拓岗”“双选会”等系列活动,学院联合海克斯康、海信、海尔、佳友模具等行业内领军企业为学院学生提供了模具设计工程师、精密检测应用工程师、数控加工等优质就业实习岗位,岗位工资均高于行业岗位平均工资水平。在校企合作的共同努力下,学院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多留在学院所在地实习就业。2024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个毕业班中有87.8%的学生留在山东就业,80.5%的学生留在青岛就业,最大程度为区域发展留住人才。2025年寒假期间,学院开启了“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在智能制造领域,累计走访青岛市及周边地区42家重点企业,成功拓展实习就业岗位100余个,精准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平台,为促进毕业生高质量留鲁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匹配任用,人岗相适多方共赢
学院致力于向企业输送具备高超技能与全面素养的优秀人才,学生所学技能应精准匹配企业岗位,进入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角色,胜任相关工作。学院携手多家联盟企业,共同建立了企业实践基地,成功实施企业实践培训计划。每年寒暑假,学院都会派遣教师前往企业实地锻炼,提升人才培养师资水平,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截至目前,学院47名智能制造专业教师中已有超过30位教师荣获海克斯康大学颁发的PC-DIMS CMM操作员认证、REcreate逆向设计技术软件基础认证以及ESPRIT数控编程软件应用培训证书。此外,学院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发了针对模具工、多工序操作员、钳工等关键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题库,携手推进“金蓝领”培训计划。通过这系列举措,校企双方确保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当前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学院学生的技能证书考取率已达80%以上。目前,学院在智能制造领域形成了“平台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项目共管、校企共创、责任共约、利益共赢”的产教深度融合协同机制,学院在智能制造领域进行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被各级媒体关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