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媒体聚焦
【中国基础教育】李明:“试点先行”推动山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25-03-24 14:55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落实《纲要》,要坚持改革创新、试点先行。

山东作为教育大省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字号”改革试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山东整体设计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的方法策略,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多方面改革成果,有力提升了育人成效。基于此,本刊特别采访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对山东省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经验成就进行深入报道。

办好公平优质的山东基础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李厅长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办好基础教育,事关亿万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2024年11月28日召开全省教育大会,吹响了建设教育强省的冲锋号。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特别强调要着力办好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山东提出这个发展目标,是有足够底气的。作为教育大省,近年来,山东基础教育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李明: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山东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教育总人口超过2300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山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锚定普惠、公益、优质、均衡的发展方向,持续深化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一是坚持达标扩容,加快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标。山东共有幼儿园1.96万所,在园幼儿253.94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4%,高于全国平均2.96个百分点。山东稳步提升幼儿园“公办率”,连续实施4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十四五”以来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51所,新增公办学前学位36.6万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63%。加快建设“优质园”,通过集团化办园、优质园和薄弱园结对帮扶、教师轮岗交流等措施,持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省一类及以上优质园占比达到67%。推进镇村“一体化”,探索“一个法人、多个园区”管理模式,实现党建业务、师资经费、教学资源一体统筹、共建共享,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全面提升。目前,全省共有50个县(市、区)获批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其中青岛市、东营市全域获批,在全国6个全域获批的地级市中占有2席。

图片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东风岭小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检验学习成果。

二是坚持城乡一体,不断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山东共有义务教育学校1.15万所,在校生1222.2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94%、高于全国平均4.24个百分点。我们适应教育人口变化,科学配置学位资源,平稳度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数、在校生数两个“历史最高峰”。大力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强镇筑基全覆盖,全省90.3%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集团化、联盟化办学,投资215亿元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切实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目前,全省已有40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评估认定,数量居全国第1位,其中威海市全域4个区(市)全部通过。

三是坚持质量为重,有力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转型。山东共有普通高中学校 823所,在校生206.84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高于全国平均4.2个百分点。我们加快公办普通高中扩容,近3年建设优质普通高中59所,增加学位20余万个。我们创新“特色学科+特色高中”办学模式,引领普通高中办学由标准化、规范化向高质量和有特色转变,打造了人文、科技、艺体、技术、实践高中342所,建成学科基地956个。我们完善薄弱学校帮扶共建机制,投入资金1.89亿元支持县中提升办学条件,推动每县至少建成一所优质公办县中。落实属地招生、公民同招以及齐鲁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省特级教师区域内服务期制度,稳定县中生源师资。目前,我省县中与城区高中学生学业成绩水平总体持平。

四是坚持评价引领,持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创新发展。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坚持科学育人导向,“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理念成为共识。我们整省建设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深化全环境立德树人,全覆盖组织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教育基地。持续巩固“双减”成果,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清零,课堂质量不断提升。统筹实施体教融合、美育浸润、劳动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提升、青少年读书等系列行动,建有全国教育系统唯一新型足球学校,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共设6个项目,山东代表队摘得4金2银,获奖数量居全国第1位。

积极推进关键领域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中国基础教育》:您的介绍让我们对山东基础教育发展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山东教育底蕴深厚、基底扎实,但也同样面临着省域内东中西部不够均衡的问题,因此在山东开展试点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在这方面山东是怎么考虑的?开展了哪些有代表性的试点工作?

李明: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在教育部的关心指导下,山东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努力在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挑大梁”。近年来,山东相继承担了“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试点”“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省级改革示范区”“全国部省市共建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试点区”等重要改革试点工作,推动教育综合改革走向深入,取得积极成效。

《中国基础教育》:乡村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程。山东省积极开展“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试点”工作,在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

李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托和厚望。教育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2021年4月,我省获教育部批准建设全国唯一的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试点。对此,山东省高度重视,印发《山东省建设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专项工作方案》,明确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选优培强乡村校长、提高乡村教师配置效益、实施县中发展提升计划等11项重点任务,全力补强乡村教育短板弱项,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蓄势赋能。例如:针对留守、困境儿童问题,我们建立家庭困境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儿童等工作台账,制定出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指南》,落实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项资助政策。针对乡村教师引不来、留不住等问题,我们实施城区年轻后备校(园)长到乡村学校(幼儿园)交流工程、乡村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工程、乡村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加大乡村教育帮扶力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我们还探索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农村服务期制度,开辟乡村教师从教、职称评审“直评通道”,鼓励人才扎根乡村,为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中国基础教育》:刚刚提到乡村教师问题,我们知道,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山东省作为教育体量最大、教师人数最多的“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地区,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

李明:山东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方面有着良好基础,探索出山东模式“10条经验”,构建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分类建设,师德师风、专业素质、教师管理、地位待遇分项推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格局。2023年8月,山东省获批“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制定实施方案,确定24项重点任务清单,11个省直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试点任务落实。

一是推进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山东省印发《关于推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建立师范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有序压缩专科层次培养规模,稳控本科层次培养规模,着力加大研究生层次培养力度;遴选建设高校与市级教育部门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共同体,校地联合培养省属公费师范生。我们加大对师范类院校的支持力度,对于师范类本科专业的生均拨款标准,省级按照普通专业的1.5倍标准进行安排。

二是健全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山东研究制定《关于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的意见》,着力打造发展有方向、进步有阶梯、资源有保障、覆盖职业生命全周期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实施万名卓越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完善省、市、县、校四级名师培育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齐鲁教育名家。我们开展义务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和学历提升行动,支持3万名教师提升学历。

三是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研究制定《关于适应学龄人口峰谷变化促进中小学教师资源科学配置的意见》,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建立县域内“人编同调”机制。实施跨学段“师随生走”,统筹调配学段间师资余缺。全面推行岗位分层逐级竞聘,开辟乡村教师职称评审“直评通道”。山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标准》,大力压减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最大限度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

图片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熙华小学建设专业近视防控教室。

《中国基础教育》:山东教师队伍的高质量专业化发展,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专业保障。“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儿童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的牵挂。近年来,山东省作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省级改革示范区”,在近视防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李明: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山东深入贯彻教育部工作要求,扎实推进方案落实。2022年1月,我省被确定为全国唯一“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省级改革示范区”。

一是完善推进体系。我们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教育、卫生健康、市场监管、体育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级近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深化省、市、县、校四级联动,加强政府、专业机构、学校、家庭、社区对接协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做好儿童青少年视力管理工作。全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低龄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整体近视率近3年降低了3.74个百分点。

二是注重科学管理。我们建强用好省眼科博物馆等研学基地,深入学校、社区开展宣讲6000余场。定期开展幼儿远视储备调查,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全员电子视力档案,培育壮大近视防控技术骨干,有力支撑学生近视预防矫治。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统筹作业管理、睡眠保障行动,全面推广视觉追踪类体育运动项目等,缓解学生用眼疲劳。

三是强化基础支撑。我们深入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造提升工程,通过配置护眼灯具、护眼黑板、可调节课桌椅等,优化用眼环境支持。持续扩增眼视光学、眼视光技术等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推动全省153家疾控中心全部设立专门机构,切实建立覆盖全省的近视防控医疗服务网络。

图片

在第27届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女足夺冠。

《中国基础教育》:在我国,足球承载着建设体育强国的梦想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足球事业,尤其关心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近日,央媒点赞青岛富源路小学踢出“最干净的足球”。近年来,山东作为全国首批“部省市共建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试点区”,采取了哪些措施推进校园足球工作?

李明:我们将校园足球作为一项整体育人工程设计推进,在统筹谋划布局、成长通道贯通、赛事体系构建、要素保障配置等方面系统发力,扎实推动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布局,构建多元协作推进机制。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校园足球工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动。成立山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协调推进小组,组建校园足球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育部门和足协定期协商,一体化设计和推进。

二是畅通升学通道,拓宽人才培养成长路径。建设“山东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以特色学校为基础,按照6:3:1在小学、初中、高中开展“一条龙”培养。支持山东体育学院建强国家足球学院,在曲阜师范大学等3所高校新设足球运动专业,扎实推进体校与本科高校“3+4”贯通培养,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创新比赛体系,打造特色发展赛事品牌。我们构建省、市、县、校四级联赛体系,持续办好山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等11项赛事。举办第一届百年名校足球精英交流赛、“红色沂蒙”校园足球女子精英邀请赛等全国赛事,加强经验交流,共促改革发展。济南历城二中女足荣获1次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冠军、2次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冠军。

四是夯实要素保障,提升管理服务精细水平。我们畅通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入校任教渠道,研制校园足球教练员课程,开展等级资格、校园资质、专业能力“三位一体”师资提升计划。建设山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切实利用大数据平台赋能校园足球人才培养和选拔。

《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山东省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在推动全环境立德树人方面有哪些举措?

李明:2024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名单,山东整省入选,是全国唯一。这得益于山东在全环境立德树人方面的长期探索。

一是全面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在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等全场域。山东先后印发《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化全环境立德树人 高质量建设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编制全环境立德树人重点工作任务清单、《中小学幼儿园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方案》,构建完善全环境立德树人全链条制度体系。

二是持续强化学校育人作用。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六大行动”,推动课程体系拓展、教师培优育强、教学提质创优、教研科研助力、实践赋能增效、学院强基固本,不断增强思政课实效性、针对性。我们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全覆盖规范中小学校“一训三风”,全学段实现小初高全员育人导师制。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成省级心理服务平台和测评系统,健全校内防范干预工作体系,全力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三是着力提升家庭教育质效。建立省市县校四级志愿服务体系,设立市县校家庭教育协调员,对不同家庭提供针对性指导。组建省市县家庭教育专兼职教研队伍,开设家庭教育课程,编写《家庭教育指导用书》,不断丰富家庭教育课程资源库。建立山东智慧家长学院等平台,研发音视频图文课,深入开展暑期大家访,因人施策提供关爱、持续跟进帮扶。

四是切实凝聚社会育人合力。制定《山东省中小学研学实践课程开发指南》,推出800余节精品研学课程,研制“行走齐鲁”十大主题研学线路,有效释放社会育人功能。会同省委宣传部组织11类全环境立德树人宣讲团,在省级媒体开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专栏、节目,营造了全社会协同育人的浓厚氛围。

图片

精准施策推进试点取得实效

《中国基础教育》:可见山东牵头的这些改革试点任务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推进改革试点工作中,我们都形成了哪些机制性经验做法?

李明:山东承担着一系列重要改革试点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把高质量完成改革试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持系统推进、重视综合改革、注重上下联动,探索出全链条、全周期推进的有效机制。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综合改革,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教育重要试点任务,省级领导挂帅,审定实施方案,压实部门责任,为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及时破解推进中的瓶颈障碍,推动重要试点任务落地见效。

二是强化资源统筹。我们建立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教育牵头、部门配合,共同支撑试点开展。例如:省教育厅等18部门联合编制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42项重点项目清单,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再如:我们将校园足球建设纳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近5年投入资金25.3亿元,新建足球场地4534处。

三是鼓励先行先试。我们分层遴选市、县、校示范区(示范校),鼓励基层一线聚焦改革目标、立足自身实际、结合资源禀赋探索创新,形成多点开花、纵深推进的生动局面。例如:在校园足球改革中,布局建设了20个省级训练营地,高质量建设5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10个试点县、2497所特色学校,构建起“校校有队、周周有赛、人人参与”的发展格局。

四是注重过程监控。强化重大改革试点任务全过程质量管控,成立相关领域专家委员会,强化战略谋划、过程指导、把关问效,推动试点措施有效实施、改革目标如期达成。例如:我们推动将学生平均近视率指标纳入各地方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每年调度目标落实情况,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政府抓试点改革的责任。

五是凝练山东经验。强化教科研支撑,坚持以研促建、以研促行、以研促改,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各项试点的基础支撑,边探索、边总结、边提升,定期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典型经验,积极为全国相关领域贡献山东智慧和山东方案。例如:我们围绕推进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深化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全环境立德树人,遴选典型案例120项。形成《山东省乡村教育振兴发展报告(2019-2023)》,努力提供乡村教育振兴山东样板。

更加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基点作用

图片

《中国基础教育》:建设教育强省,基点在基础教育。在建设教育强省目标引领下,山东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整体思路是什么?

李明:山东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围绕夯实基础教育基点作用,重点做好“育人”“扩优”“提质”“强师”四篇文章,努力办好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

一是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工程,做好“育人”文章。我们要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育人资源,高质量建设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不断丰富拓展育人空间和阵地,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科学规划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做好“扩优”文章。我们要构建与常住人口变动相适应的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力争2035年全省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到80%以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好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加快扩增一批优质公办普通高中。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逐步推动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学前至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

三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做好“提质”文章。我们要深刻把握学生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五育并举”,巩固“双减”成果,提升基础教育治理水平。实施强课提质行动,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大力开展“高效课堂”建设。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强化育人导向、缓解群众教育焦虑。我们要全面推进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和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四是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做好“强师”文章。我们要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系统规划省市县校四级培训项目,搭建覆盖教师职业生命全周期的教师教育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启动未来优秀教师培养计划,全面提高师范教育水平。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强化齐鲁系列领军教师人才培育,不断壮大名师队伍规模,抓实教师待遇保障,培养造就一大批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文章来源:《中国基础教育》2025年第3期,原标题《“试点先行”推动省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访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