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围绕中心、配合补充,主动作为、协同创新,立足基层、注重实效”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五老”教育引导、关爱保护青年师生的独特优势和关键作用,不断完善“党建带关建”工作机制,强化政治引领,做实“银领初心”党建品牌;强化精准服务做实“银享康乐”服务品牌;强化作用发挥做实“银发生辉”活动品牌,推动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把准一个定位,凝聚立德树人合力
学校立足“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群众性组织”工作定位,紧密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抓好关工委工作、发挥好“五老”优势作用作为学校各级党组织的分内之责、分内大事,加强党委对关工委工作的领导,一体推进党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关工委工作。近年来,学校锚定工作定位,团结带领广大“五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积极作为,受到广泛认可和肯定。学校在全省高职院校关工委干部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相关工作案例获评省关工委高等职业院校关工委建设最佳案例。
二、健全两级组织,打造“大关工”格局
学校党委按照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建设标准,构建了校院两级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体系,打造了发挥组织协调、参谋助手和服务保障作用的“关工委之家”。一是建立校级关工委,由校党委书记担任主任、党委副书记和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为副主任,组织部部长为秘书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为成员,设置专项工作经费;二是设立10个基层关工委,由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担任基层关工委主任,逐步形成了以学校为中心引领,以二级学院为坚实基础的校院两级体系。近年来,学校按照“以校带院、校院并进”的思路,不断完善校院两级关工委组织体系,形成了“队伍联建、阵地联用、活动联办、关爱联心”的“大关工”格局。学校先后获评“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全市五好关工委先进集体”等称号。
三、擦亮“三优”底色,畅通工作路径
做优党员导师制,学校年均组织党员导师与大一新生结对超5000人,实现结对全覆盖。做优心理关爱,学校利用挂靠在校内的青岛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面向全市中小学提供免费心理健康服务和开展青岛市“阳光心旅”每月一讲公益心理讲坛,获评“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做优志愿服务,学校联合市文明办,面向全市孵化、支持志愿服务项目2100余个,组建41支志愿服务团队服务贵州、陕西、甘肃、宁夏、新疆5个西部省份,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银、铜奖等国家级荣誉20余项、省级荣誉30余项。
四、构建“四联”体系,淬炼共育品牌
学校找准“教育强国,老有所为”工作结合点和着力点,聚焦“五育并举”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搭建关工委助力精准思政、心理健康、劳动教育、美育等品牌工作体系。深化校社联合育人,以青岛市志愿服务学院、青岛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训学院为载体,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和乡村振兴服务。深化校企联合育人,实施校企合作“1+1+N”工程,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深化家校联合育人,依托家委会、家长群、家访等活动,加强学生教育网络建设,夯实家校共育桥梁。深化书院联合育人,在全国高职院校率先试点书院制改革,全面构建“青职”特色文化育人、课程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体系。
五、发挥“五老”优势,激活队伍动能
学校充分发挥“五老”政治、经验和威望三大优势,及时将具有“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精神的退休人员选拔充实到关工委组织机构和校内五老志愿者队伍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涵养、理想信念教育、工匠精神塑造、身心健康指导等工作开展。一方面,出台学校《退休人员返聘管理办法》,返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老专家、老教授留校发挥“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积极聘请“人民工匠”许振超、“当代雷锋”郭明义、“感动中国人物”张连钢、“核武老人”魏世杰、“百家讲坛名师”鲍鹏山等社会知名老同志来校担任产业教授、德育导师,组建智库,现身说法,用无形的“财富”教育人、影响人、凝聚人,激励师生投身教育强国强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