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州医学院全面深化大学文化建设改革创新,强化规划引领、系统集成,以“七一”党建领航、“医本思政”品牌涵育、“1+3+N”文化场馆创新等三大文化行动为重要牵引,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构筑新时代校园文化育人高地,以文化软实力赋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弘扬家国情怀,积聚“红色党建”磁力场
学校突出红色文化主基调,大力实施“七一”党建工程,发挥“抓党建、促发展,创品牌、求卓越”红色文化感召力,涌现出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样板支部、全国“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全国公立医院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省级“发现榜样”等一批红色典范。突出清廉文化保驾护航,全面构建校风清净、教风清正、医风清朗、学风清新的育人环境,推出“清廉滨医”“清韵廉播”“一院一廉”“仁廉社”,打造“滨医医廉体”,在山东省廉洁文化作品创作大赛获奖,获教育部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校园征文优秀作品。突出大学文化耦合升级。推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党建,探寻胶东文化、鲁北文化与滨医大学文化、红医精神的耦合路径,打造一系列文化地标,建成附属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矩阵、滨州附属医院“永远在路上”廉政文化长廊、烟台附属医院胶东红色文化教育展馆等,编排舞台剧《西海地下医院》《红色乳娘》等,获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省“一院一品”公立医院纪检监察工作特色品牌优秀案例、全省医院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典型案例十佳优秀案例等。
二、涵育仁心妙术,擦亮“医本思政”金名片
学校着力用好用活“校本教材”,在办学传统、精神内核和校园特色上精心打磨,紧扣医学生特点,挖掘具有医学院校特质的思政元素,依托深厚的校史资源,推出原创系列纪录片《口述滨医》、微电影《药方》《老衣的春天》《康复之梦》《向阳花木》、情景剧《滨医印记》《滨医“仁”》等文化精品,获教育部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特等奖,国家广电总局季度奖,山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着力拓宽拓优“创新舞台”。积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等,培育省级以上优秀大创项目900余项,“E梦园”新媒体综合服务平台入选全国“我为同学做实事”项目交流展示活动名单;鼓励师生开展文化“两创”,多层次发掘校园文化创意元素,以国医节、宣讲团、文创营、动漫社等载体,全面激发师生创新潜能,努力培养“医学+”复合型人才,推动滨医文化、河海情怀绽放新彩。“熠韶华”时政宣讲团入选全国前1000个高校活力团支部,相关经验做法被《中国教育报》报道。
三、构建“1+3+N”矩阵,打造“场馆育人”新范式
学校集中办学资源和优势,构建起以校史馆为核心引领,以图书馆、生命与健康科学馆、残疾人教育与康复展馆为特色支撑,以“一院一品”为品牌延展的“1+3+N”校园文化场馆矩阵。聚力建设独具特色的开放式校史馆。校史馆以历史、人文、发展为导引,充分展现医者的大爱仁心与师者的担当奉献,成为校风校训的展示窗口和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师生医护员工在这里常态化开展思想政治活动,不断激发报国志和爱校情。重点打造图书馆、生命与健康科学馆、残疾人教育与康复展馆三大特色馆。整合医学功能相关学科,让师生在特色馆沉浸式开展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将场馆大阵地变成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培养和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学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依托特色场馆,与驻地政府、大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医药卫生与健康知识普及、中华传统医学文化宣教等活动,惠及群众上万人次。精耕基层单位品牌展区。鼓励各学院、部门充分利用各自专业优势,打造各美其美的品牌展厅。药学院、中医学院展厅,常态化开展中医药系列文化体验活动,不断拓展学生成长空间。教师发展中心展厅,已建成弘扬师德师风、赋能教师发展、保障育人质量的新阵地,入选首批山东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承办全省青年教师省级示范培训等重要任务,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人民日报》关注报道学校文化场馆育人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