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济宁市:聚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发布日期: 2025-02-19 14:33 浏览次数:

济宁市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引、育、用、评”全链条改革,近两年招聘教师6600余人,培育市级以上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927人,城乡教师交流年均4000余人次,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专业素养、育人成效显著提升。

一、严把入口关,构建精准引才新机制

建立社会公开招聘、优才计划、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等“1+N”人才招引体系,在师范类高校设立“济宁市教育人才工作站”,创新采取“先面试、后笔试”形式,把真正懂教育、会讲课、有潜力的优秀毕业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近两年共引进硕博人才、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1200余人,教师队伍年龄及学历结构明显改善。

二、锻造生力军,打造阶梯培育新范式

构建教师队伍“365”立体培养体系,推动“教科研训”一体化赋能教师发展。建立市县校3级联动机制,创新课堂常规、学生管理、课题研究、高端培训、跟岗研修、入校指导6大成长路径,实施新任教师“青蓝工程”、青年教师“琢玉工程”、管理干部“培优工程”、省市名师“雁阵工程”、教育名家“领航工程”5大工程,着力打造“新任—新秀—骨干—名师—名家”梯次成长链。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高质量建设30处具有孔孟之乡辨识度的师德师风涵养基地,引导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溯师源、悟师道、弘师德。创新党建领航“三全四德”师德师风建设济宁模式,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师德机制,开展“教育明德、活动育德、规则立德、典型树德”强师风主题活动,25所中小学校被省委教育工委授予“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在全省率先建立师德师风码上监督平台,落实校领导和教师“双责任、双签字、双问责”机制,开发使用“人脸比对”现场执法管理系统,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三、下活统筹棋,开创均衡配置新格局

建立教师跨县交流、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挂职、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农村支教“四维流动”机制,打破“一校定终身”,推动优质师资精准下沉。创新“县管校聘+走教制度”,成立64个教育集团、174个办学联盟,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实现城乡强弱互补和先进理念、优质资源、有效成果共享,全市优质课程共享率达到85%以上。2024年,共创建国家级名校长工作室1个,培养国家和省级优师136人,55节课例入选教育部“部级精品课”,获批国家、省级课题立项103项,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和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奖239项。

四、用好指挥棒,构建科学评价新体系

研究出台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建立起注重师德师风表现、教育教学质量、立德树人成效、课时工作量等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探索运用“讲评结合”模式,树立起重一线、重实绩的鲜明导向。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建立统筹联动、白名单发布、常态化监测机制,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明显减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