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潍坊安丘市:“四个强化”全面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质效
发布日期: 2025-02-14 20:52 浏览次数:

近年来,潍坊安丘市聚焦解决家校社共同育人过程中的盲点、交叉点及空白点,构建学校主导、家校互动、社会合作的一体化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良性互动、影响叠加、共融和谐,被认定为山东省家庭教育实验基地。

一、强化队伍建设,构建协同共育体系

一是设立1个市级家庭教育公益服务中心。家庭教育公益服务中心独立办公,现有28名市县两级家庭教育名师入驻,周一至周日、寒暑假全天候轮值上班,除精准服务家长学生外,还负责全市家庭教育的指导、监督和评价工作。中心挂牌成立以来,先后服务家长学生2000余人次,帮助解决亲子矛盾、心理问题等300余个。二是成立20个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按照有制度、有师资、有场所、有活动、有档案“五有”标准,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了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20处,全面负责责任片区内学校的班主任培训、家长课程实施、学生心理辅导等工作。三是组建“N”支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家庭教育志愿服务队主要由400多名心理健康咨询师、优秀班主任、“五老”志愿者等组成,负责进学校、进社区、走村入户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将优质家庭教育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去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市级培训6次、片区内班主任培训300余场次,校内服务学生4000余人次,“一对一”精准服务家长学生15000余人次。

二、强化家校沟通,畅通协同共育渠道

一是桥梁纽带建起来。选聘67名社区教育协调员,181名学校(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协调员,建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4200余个,依托家委会成立家校矛盾协调小组205个,全面搭建好家校沟通“连心桥”。二是学校主动走出去。每年开展2次“万名教师访万家”全覆盖家访,设立学校(幼儿园)“家长驿站”100余处,在6所高中学校设立家长接待区,积极邀请家长进校园、进课堂,将家校沟通共育融入碎片化时间。常态化开展“微家访”,健全“家长吹哨、学校报到”机制,建立家长诉求落实台账,真正做到“把教育送到校外,将服务做到心里”。三是家长诚恳请进来。每学期2次家长会,定期举办家长讲堂、学校开放日、接待日、家委会驻校办公日,组建家长公益助学岗1300多个、师德师风观察团14个,畅通家长“参教议教”渠道,有效实现家校同频共振、携手育人。

三、强化课程建设,提升协同共育质量

一是创新课程研究。开展普及性课程、针对性课程、线上课程,实现“线上线下、城市乡村、校内校外”家庭教育课程三个“全覆盖”。设立专职教研员2人,研究团队26人,立项潍坊“十四五”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研究课题16个,评选优质课50余节、教研成果奖60余个。二是创新课程实施。开展“家长进学堂、重新学习做家长”行动,按照1年4次8课时标准,对学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全员培训。每周五晚上开设“家长夜校”,解决家庭教育指导“最后一公里”难题。连续多年举办“家庭教育公益服务行”,累计服务家长80余万人次。三是创新课程推广。开通“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家校社协同育人系列访谈栏目,推出《我上初一了》《各个学龄段,家长应该关注什么》《如何面对青春期“困惑”》《做智慧型家长》等专题访谈30余期。

四、强化“教联体”建设,集聚协同共育合力

一是推进联动联建。推动学校因地制宜,联合服务社区、部门单位企业,组建81处学校“教联体”,围绕学生校内外的时间轴和空间场,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联活动,形成“三时空、三主体、三情境”育人机制,打通、拓展和延伸育人链条。二是汇聚优质资源。依托全市社会公共资源,结合学生发展需要,建成社区教育学院2处,统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优良家风等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家庭教育,开展各类知识宣讲和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300余场次。三是突出示范带动。依托安丘教育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广泛宣传科学家庭教育理念、方法,优秀家庭教育案例,优秀教育者事迹,各校特色育人活动等,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引导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和专业指导优势,强化与家庭、社会沟通协作,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