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高位推动组织领导向就业促进聚焦、各方资源向就业促进集中、支持政策向就业促进倾斜,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一、强化组织领导,凝心聚力高位推动就业工作
学校全面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将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加强招生、培养、就业有机联动,不断完善“学校主导—部门联动—院系落实—全员参与”的大就业工作格局。落实各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责任,发挥院系书记、院长第一责任人的“头雁”作用,与各学院(系、部)签订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就业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协同推进、齐抓共管;调动校内外资源,发挥党政干部、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家长、广大校友的作用,形成教学活动服务就业、产学研转化促进就业的工作局面,持续推动建立“全员参与、全面指导、全程服务”的就业育人工作机制,形成“全校抓就业、全员促就业”的良好局面。学校举办政校企就业工作座谈会,邀请人社厅、青岛市及西海岸新区人社局、驻区兄弟高校和企业代表为就业工作把脉问诊。
二、强化双向合作,聚焦需求人才匹配精准赋能
学校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突出就业前置,精准摸排、精心组织。举办青岛市大学生实习实训暨“驻区高校大学生名企游学”专项行动等“求职直通车”“送才入企”“名企游学”“家乡名企行”活动20余次,带领千余名毕业生走进企业荐才,零距离感受职场,将学生送进公司、送上岗位,直观了解公司发展和岗位详情,现场洽谈签约。深耕重点领域,扎实推进校地、校企合作人才供需对接,巩固拓展就业渠道,提升人才输送效能。扎实推进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校、院两级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以实实在在为毕业生拓宽能够达成就业意向的有效岗位数量为目标,将访企拓岗成果转化为毕业生签约就业和就业质量提升。校院两级全年访企拓岗356次,走访用人单位430余家,拓展就业岗位3100个,新增建设5个引才工作站,与60家单位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三、强化平台建设,全链发力搭建供需对接桥梁
学校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持续提升招聘服务质效,不断扩大朋友圈。全年举办大型双选会5场、组团招聘会35场,专场招聘会454场,2959家用人单位到校招贤纳才,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持续用好“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和“就选山东·青年人才全链条服务平台”,运营好学校大学生就业网、就业微信公众号和服务号,提高就业信息收集、发布、推送的便利化、精准化水平。就业中心公众号推送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文章1577篇,浏览量102.3万次。充分挖潜就业资源,建立14个“企业HR”和“校友企业HR”微信群,汇聚3000余名HR资源,细分需求市场和毕业生类别,实现就业信息实时推送、就业资源全校共享。举办山东省百校千企促就业人才对接大会暨“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专场招聘会,为省内71所高校及430余家企业搭建校企对接合作平台。承办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学生工作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代表大会暨煤炭院校毕业生就业与招聘工作座谈会,为150余名来自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学生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相关高校以及煤炭行业企业搭建交流沟通平台。
四、强化分类指导,优化完善就业服务精准施策
学校聚焦国家战略,强化价值引领,系统推进课堂育人、实践育人、宣传育人、服务育人、榜样育人,引领毕业生将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国家建设发展之中。健全“课堂教学+课程思政+探索实践”的生涯教育体系构建,系统推进生涯教育前置,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生涯建构能力。学校依托山东省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举办“企业HR面对面”“简历设计大赛”“社保政策进学院”“留学嘉年华”等就业指导活动180余场,覆盖学生2万余人次。扎实推进“学涯领航”“职涯导航”“就业启航”三航工程,携手重点行业单位举办就业育人报告会,大力选树就业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崇高职业理想,立志投身强国建设。发挥校友资源在促就业中的重要作用,邀请校友做客“‘友’话职说”讲座、推出“职场嵙友说”系列视频,打造“校友助就业”育人品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师资培训和校院两级就业服务团队培训。推出AI就业赋能平台,获批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建设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