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构筑“四种模式”打造高质量人才工作新体系
发布日期: 2025-02-12 20:44 浏览次数: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坚持党管人才,通过“四种模式”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新增海外院士1人,引育国家、省(部)级领军人才25名,培育省级创新团队33个。2024年被评为“全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

一、坚持“党建引领+系统联动”模式,发挥“聚合效应”

发挥组织优势,形成人才工作“一盘棋”。强化党管人才的前瞻性、全局性和整体性,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既坚持“登高望远”,把握“两个大局”、坚持“四个服务”;又做到遵循问题导向、聚焦补齐短板,让政策出得准、看得懂、用得上。围绕国家战略,坚持“四个面向”,统筹推进人才与学科、专业、项目、产业相结合,形成自上而下的人才发展路线图。发挥政治优势,激发人才工作“一条心”。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刻把握建设人才强校的“纲”和“本”。一方面发挥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完善党委领导、学院主体、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引导学院主动作为,确保人才工作抓得住、推得动、落得实。完善人才工作考核机制,建立重点目标任务台账,引导学院主动担当作为、敢于对标一流。发挥群众优势,凝聚人才工作“一股劲”。搭建人才沟通机制,坚持党委、校领导、学院班子联系专家等制度,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新进人才等座谈会,凝聚全校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的共识。建立人才服务统筹协调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清单,全力营造“近悦远来”的服务环境。

二、实施“人才团队+外引内育”模式,激发“头雁效应”

把握高度,构建海纳百川引才“强磁场”。围绕学科定位,分学科制定人才引进的“矩阵式”规划,纵向明确各学科人才引进的重点方向,横向明确引进人才的层次。建立学科领域人才库,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计划、高端人才引领计划,以才引才、以会引才、以平台引才。坚持部门学院联动、线上线下并行、国内国外并重,分学科、分重点引进学科领军人才。拓展宽度,奏响多措并举育才“主题曲”。构建人才分层分类培养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教师能力提升,鼓励人才根据自己的志向、能力、特长和自我发展形势进行自主选择,推行专任教师专业化、国际化。立足实现人才培养的能力、动力与活力目标,突出师德师风铸造,弘扬教育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完善人才差异化培养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提升厚度,打造充满活力团队“加速器”。围绕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实施有组织的团队建设,加大对创新团队的引育力度,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梯队。制定高水平人才团队配套办法措施,赋予团队负责人在岗位设置、职称聘任、评优树先、考核绩效、资源分配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强化团队成员交叉协同、优势互补,提高团队考核占比,引导教师主动融入学科团队。

三、落实“分类评价+能上能下”模式,实现“激励效应”

实施绩点制,打通机制改革“最后一公里”。学校围绕教育评价改革方向,处理好“破与立”“唯与维”“内与外”三方面关系,制定《业绩评价办法》,以业绩绩点制为切入点,按照不同主体类型、不同学科属性,分类分层设计,统一评价标准,确定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学科专业课程平台团队、艺术体育实践、人才项目、党建思政、荣誉业绩7类评价标准,用多维度评价要素衡量贡献度,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实现一体化应用。实施多元制,畅通人才发展“不设限”。聚焦队伍建设和体系建设两条主线,制定“分类定制式”评价标准。实行多元聘用方式,设置直聘、优推和正常申报,开辟绿色通道。坚持实绩第一标尺,体现重质量、重水平、重贡献的综合评价导向,注重成果质量、成果层次和成果水平,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施宽带制,打破薪酬分配“大锅饭”。实行宽带薪酬体系,基于考核结果调整职级内细分薪酬。建立分层分类动态绩效分配机制,扩大二级单位分配自主权。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提高教学绩效占比。突出质量与创新导向,设立单项奖,加大奖励比重。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定期进行薪酬的基准比对,确保人才待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四、推进“校企双挂+协同创新”模式 ,打造“共赢效应”

打造“新高地”,实现人才科技同频共振。坚持校地融合,完善科研经费使用机制,推动科技与人才融合共进、协调发展。围绕打造人才学科高地,利用省市共建资金支持,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整合潍坊优质医疗资源,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软骨修复、辅助生殖、血管创伤、中药抗肿瘤等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研究进展。实现“新融合”,实现人才企业双向促进。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企业合作,形成科技、人才、创新互为循环、互为促进的巨大系统效应。实施高层次人才服务企业行动计划,围绕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对接,促进研发成果走出实验室、服务产业化,实现共赢。塑造“新优势”,实现人才编制良性互动。着力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人才流动机制,与企业联合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双落户”制度。学校为高层次人才发放基本工资和缴纳社保,为企业提供科研生活补贴经费,帮助企业解决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的问题,促进科技人才在高校与企业间的有效流动和深度融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