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锚定农业强国战略目标,以倡树“十年磨剑”科研品质为鲜明导向,创新构建农业基础研究“从1到0再N”范式,为服务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一、聚焦重大需求“找到1”,精准锚定基础研究主攻方向
“找到1”即从源头识别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科学问题。一是精准选题破题。紧盯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背后的核心原理难题与世界农业科技前沿方向,联合主产区政府、领军农业企业开展常态化需求对接,深耕农业科技领域颠覆性关键研究,抢占农业基础研究制高点,为应用研究重大突破夯实基础理论根基。二是建强科研平台。牵头建设全国唯一的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共建“CIMMYT—中国山东小麦玉米研究中心”,与中国农大共建“齐鲁粮仓”建设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同时深度融入全球农业科教创新网络,发起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现代农业科教创新联盟”等,搭建高水平研究载体。三是打造人才梯队。主动融入国家、省人才发展布局,实施“1512人才工程”,构建层次清晰的人才培育体系。形成由3名两院院士、7名海外院士领衔,50余名国家级人才为骨干、150余名省部级人才为中坚的高层次科研团队。
二、揭示机制机理“挖出0”,攻坚突破原始创新关键瓶颈
“挖出0”即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原始创新与核心技术攻关。一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强化有组织科技创新,成立学校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科技管理机制,完善重大项目督导、动态监测及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考核评价体系。二是厚植优质科研生态。破除“五唯”,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人才发展规律,对教师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依托山东现代农业高等教育共同体等平台,为科研人才“铺路子、搭梯子、压担子”,加强博士后精准遴选与系统培养,实施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方案,健全青年教师“传帮带”体系和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人才成长阶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三是强化创新资源赋能。制定学校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建设高端冷冻电镜平台,成立超级计算中心,统筹基础研究经费、高端仪器设备、核心数据资源,打造基础研究“特区”。2020年以来,学校科研团队在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5项突破性成果(《Science》2项、《Cell》2项、《Nature》1项),彰显基础研究硬核实力。
三、引领产业发展“支撑N”,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支撑N”即依托基础研究机理衍生技术、培育良种,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一是深化科教产教融合。组建齐鲁沿黄农业产业高等研究院、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生创新学院等新型机构,整合国内外科产教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在粮油、果蔬、肥料领域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国家科技奖励22项。二是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标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围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与地方政府、企业搭建专业化载体机构,承接“揭榜挂帅”项目。实施“百名专家进百企”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组建社会合作与成果转化专员队伍,开展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先进个人评选等。三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新型组织模式探索与实践,构建“产业研究院+科技小院+乡村振兴驿站”三级服务体系,联合产区共建小麦、现代设施农业、番茄、玉米、大豆、鲁西黄牛等8个产业研究院,打造了“强农兴农、富民兴鲁”社会服务品牌;创新服务乡村振兴模式,开展“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大调研,对全省5.5万个行政村实现调研全覆盖、建设科技小院381个,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