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教师包淑圣教授西班牙学生做雕刻。(资料片)
□ 本 报 记 者 曹儒峰 刘姝彤
本报通讯员 诸葛佳琳 冯超
扳手叩响几内亚红土高原的采矿设备,焊枪点亮泰国车间的实训课堂,酱香漫过马德里深夜的灶膛……
2023年,职教强省山东推出了自己的职教海外品牌“班·墨学院”,以鲁班和墨子的名字命名,象征着技术与智慧的结合。
三年来,我省以“班·墨学院”为核心载体,统筹“政行校企”四方资源,将中国职教优质基因与海外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打造出一堂堂面向世界的“山东制造课”。
近期,记者走进我省高职院校,实地探访“班·墨学院”如何从“走出去”到“扎下根”,实现从技术输出到文化融合的跨越。
随产业“走出去”
找准我之所能“结合点”
几内亚博凯矿区的红土高原上,中国铝业几内亚有限公司(下称“中铝几内亚”)的实训车间里,当地学员被分成多个小组。有人跟着中国老师学习电路检测,有人拿着中文安全手册互相提问,金属工具的碰撞声与法语、中文的交流声互相交织。
32岁的当地员工卡马拉用略显生涩的中文说:“中国老师来了,我在‘班·墨学院’学到了很多新技术。”
由于当地缺乏矿业专业教学资源,中铝几内亚长期受困于本土技术工人短缺、员工技能不足的双重难题。滨州职业学院联合山东省政府、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与中铝几内亚,四方协同,在2024年成立了“几内亚-班·墨学院(中国铝业)”。
受学校委派,席超湖等多名教师来到几内亚,对当地员工开展“中文+矿业卡车维修”技能培训。席超湖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员工工作岗位分组培训。
“5个月为企业培养出了一批懂中文、精技能的员工,为员工的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与当地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席超湖说。
目前,滨州职业学院已累计培训13648人次,向非洲国家输出6项职教标准,把山东职教经验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硬支撑”。
产业发展到哪,山东职业教育就支撑到哪。今年5月,全省“班·墨学院”建设工作交流会提出“找准他之所需、我之所能的结合点”,滨州职业学院在几内亚的实践,正是山东职教赋能非洲产业发展的缩影。
招学生“走进来”
培训山东制造实操经验
泰国留学生李行简的名字出自《论语》,这藏着他与山东的不解之缘。
两年前,他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初次接触数控技术时,连基础操作都难以掌握,如今他已成为胜地(泰国)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和他一同归国的25名“订单班”同学也在各自的岗位站稳了脚跟。
“订单班”是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推出的“1+1+1”国际订单培养模式。不同于派教师到海外,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是招收学生来山东,学成后,再回国入职当地中资企业。
2022年,烟台胜地汽车在泰国布局时,同样面临用工难题,而泰国当地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又因缺乏实操经验难以适应岗位。为破解困境,2023年,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胜地(泰国)有限公司、泰国春武里技术学院共建“泰国—班·墨学院(胜地)”,构建“1年境外培养+1年来华留学+1年企业实习”的进阶培养体系。
“第一年,学生在泰国春武里技术学院学习基础汉语和技能,学校参与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派老师去泰国开展培训。第二年,学生到我们学校,强化职业汉语和技能学习,进入学校实训室培养实操能力。”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冯超说,第三年,学生到烟台胜地汽车总部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技术水平将完全符合需要,可以回泰国就业。
“我在山东系统学习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与光伏发电的相关知识。太阳能在泰国应用比较少,我想把在中国掌握的知识应用到泰国,建设自己的家乡。”李行简说。
截至目前,学院“1+1+1”国际订单培养模式已为企业培养86名技术骨干,海外用工匹配度提升50%,用工成本降低40%,实现了“培养一名留学生,成就一名国际员工,带动一方产业发展”的示范效应。
全球“班·墨学院”
打造中华文化职教载体
“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首,鲁菜是极具亲和力的文化载体。‘鲁菜出海’打造的是山东职教出海的‘味觉名片’。”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荆晓玲说,目前,学院有6名鲁菜人才在中国驻外使馆服务,80多人在海外企业就业,影响全球超4000名鲁菜爱好者。
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依托中国鲁菜文化与产业标准化研究院,制定168项鲁菜烹饪原料、制作工艺和配料标准。通过推进“西班牙-班·墨学院(中国鲁菜)”建设,将鲁菜“中国标准”与文化底蕴,带到欧洲。
目前,山东已推动50所职业院校与央企、地方大型企业合作,在23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38所“班·墨学院”。“作为扩大教育国际影响,服务大国外交的重要资源,山东职业教育始终以‘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让‘班·墨学院’这一职教出海品牌响彻全球,点亮山海。”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鹏表示,“班·墨学院”将继续以匠心传技、以文化聚力,将优质职教资源转化为各国发展动能,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