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威海市:系统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 打造“幼有善育”民生新格局
发布日期: 2025-11-18 17:20 浏览次数:

近年来,威海市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资源供给、健全保障机制、深化内涵建设等措施,初步形成了“政策完善、供给充足、安全规范、服务便捷”的托幼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协同,构建一体化推进新机制

坚持系统观念,从规划引领、部门联动、政策激励三个维度发力,构建起支撑托幼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四梁八柱”。一是健全三级政策体系,明确发展路径。建立“市级统筹、区市落实、园所实践”的三级联动政策保障体系。市级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市级教育部门联合多部门出台《威海市推动托幼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了“能开尽开、应备尽备”的工作原则,从托位供给、备案管理、师资配备、经费保障等多维度制定具体措施,加快构建全市幼儿园托幼一体化服务体系。各区市配套出台托班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开设托班的幼儿园结合实际制定托班工作方案,形成“市级有纲领、区市有细则、园所有方案”的政策闭环,确保各项要求落地见效。二是创新部门联动机制,打通执行堵点。建立“卫健备案、教育指导、发改定价、财政保障、审批优化”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在审批环节推行“并联办理”和“一站式服务”,压缩了办理时限。通过推行线上备案“一网通办”、部门集中办理等模式,创新“一张桌子跨部门协调、一位专员帮办代办、一张明白纸流程告知”的“三个一”审批机制,实现了托班备案“一次办好”。在监管环节,构建了联合督导机制,教育、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检查,聚焦食品和设施安全等重点领域,形成监管合力。三是强化激励和完善保障,激发内生动力。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托班建设与年度考核、财政补贴等挂钩。市级层面出台了普惠托育服务机构认定与资金补助实施方案,设立开办补助、运营补助、保育费补助和高质量规范化机构奖补,有效激发了各级各类幼儿园开设普惠托班的积极性。

二、聚焦资源扩容与模式创新,拓展一体化服务新阵地

面对“托位不足、照护偏弱”的现实难题,威海市通过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创新模式,不断拓展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一是盘活现有园所资源,推动“应开尽开”。充分挖掘幼儿园现有潜力,对全市幼儿园的园舍空间、师资储备等进行全面排查,形成资源台账。新建幼儿园同步规划配建托班,同时在满足3-6岁幼儿入园需求的基础上,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通过“适托化”改造,将闲置教室、活动室等升级为符合低龄幼儿需求的托班和托班专用空间,增设安全软包、护角、防撞条,洗手台降至40-45厘米,满足低龄幼儿需求。截至2025年8月,全市已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幼儿园开设了托班,提供了近5000个托位,极大地缓解了“托位紧”的压力。二是多元模式并举,满足家庭差异化需求。在办班模式上,探索了“单独托”与“混龄托”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式,避免资源闲置。在服务形态上,在提供标准全日托、半日托服务的基础上,创新推出“10小时超长服务”等,覆盖家长上下班全时段,解决双职工家庭“接送难”问题。在入园适应上,通过开展0-3岁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亲子互动、游戏体验观摩等活动,帮助幼儿平稳度过入托适应期。三是打造示范标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多个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落地幼儿园,整合照护、培训、指导、科研功能。重点培育托幼一体化示范幼儿园,通过联合教研、跟岗帮扶、资源共享等形式辐射带动区域发展,以点带面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公办托育试点园,围绕生活照料精细化、能力发展个性化、家园共育协同化等形成办托特色,举办30个主题200余场公益活动,惠及婴幼儿家庭2000多个,推动优质经验全域推广。

三、深化内涵建设与专业支撑,赋能一体化服务新质量

质量是托幼一体化发展的生命线。威海市紧扣2-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课程建设、师资赋能、家园共育三个方面深耕细作。一是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推动托幼衔接。构建以《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为基础的课程框架,突出“生活照料、感官探索、社会情感”三大核心内容,坚决避免简单套用3-6岁幼儿课程的做法。组织赴北京、上海等地考察学习,与高校团队合作共建线上研训体系,推出《关爱·育护·探趣2-3岁托育园本课程资源》,形成更契合婴幼儿发展需求的园本课程手册。同时,鼓励托幼一体化幼儿园开展特色实践,打造“游戏化”“医育融合”“文化融入”等多元课程模式,通过建立“托班-小班”联合教研机制,实现托幼课程的有序衔接。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补齐专业能力短板。构建“培养—培训—保障—发展”的全链条人才支撑体系。依托市内中高职院校开设婴幼儿托育、幼儿保育等相关专业,从源头上保障托育人才供给质量。构建“岗前培训+岗中研修+专项提升”分层分类培训体系,聚焦婴幼儿照护、早期发展评估、急救技能等关键能力开展系统性培训,累计组织开展24次集中培训,参训人数达1600余人次。三是深化家园社协同共育,凝聚科学育儿合力。构建“记录、观察、联动”一体化机制,依托《一日生活观察记录》等工具,在饮食、睡眠、游戏等环节精准识别幼儿个体差异,绘制个性化成长曲线。推行“开放+预约”双轨体验模式,引导家长沉浸式参与托育活动,形成“观摩—交流—优化”的闭环流程。积极构建“园主导、家参与、社区支持、医育结合”的协同育人体系,实施“成长引航”家庭教育计划,依托社区开展公益早教、设立亲子小屋,联合医疗机构提供健康指导,形成多方联动、科学融合的共育新生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