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立足区域教育实际,聚焦青少年心理成长,创新构建“制度筑基、专业赋能、家校社协同”三维育人体系,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单点发力”向“系统推进”转型,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制度筑基强保障,构建规范有序工作格局
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压舱石”,通过顶层设计、阵地建设、队伍培育等途径,推动构建覆盖全域、权责清晰、保障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一是顶层设计明方向,健全统筹推进机制。先后制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课程教研、全面预防、危机干预、多方支持四大核心机制,厘清市、县、校三级职责边界,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覆盖全域”的工作格局。二是阵地建设强支撑,完善服务供给体系。高标准搭建市、县、校三级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统筹区域优质资源提供专业指导;按标准配齐心理健康辅导室,规范咨询记录、个案管理等工作流程,让“心灵驿站”成为学生可信赖的倾诉港湾。三是师资培育提能力,锻造专业育人队伍。组建“校外专家+专兼职教师+班主任”三支骨干队伍,市级遴选30余名心理专家组建智库,县区配齐3000余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4万余名班主任培训核心内容。开展区域联研、送教助研等帮扶活动,创新实施教师能力等级认证制度,每年开展不少于3期市级集中培训,年均1300余人次参与,锻造高素质“心理守门人”队伍。兰山区、郯城县等依托名师工作室与骨干教师引领,开展阅读分享、送教助学等活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兰陵县实施“心海启航”工程,构建“名师引领、骨干支撑、新秀储备”的梯队化队伍。
二、专业赋能提质效,激活精准育人新动能
立足学生成长规律与心理需求,以专业化建设让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温度、更具实效。一是搭建线上平台,实现资源“一键可达”。在“临沂教育一码通”平台开设“守护成长”专属栏目,集中整合优质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资源,打造每周五直播课堂进行在线答疑,惠及200余万中小学生家长,实现“指尖上的心理服务”全覆盖,让科学育心指导走进千家万户。二是打造精品课程,实现教学“优质高效”。实施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工程,覆盖幼儿园小班至高三,梳理60个核心课题,开发“授课实录+PPT+说课视频”三维课程资源包,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通过分层设计、因材施教,让每一堂心理课都贴合学生需求,真正实现老师教的“有质量”,学生学的“有内容”。三是丰富实践载体,实现教育“润物无声”。常态化开展“成长护航”工程、“百名心理专家进校园”宣讲等活动2500余场次,“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间举办“5·25”心理健康日观摩交流活动。创新开展心理漫画、情景剧、团体辅导等特色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生活各场景。四是精准筛查干预,实现预防“关口前移”。严格落实心理健康测评制度,建立“一人一档”心理成长档案,全面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对测评中发现的心理波动学生,实行“班主任+心理教师”双跟踪机制,构建“发现—干预—疏导—反馈”闭环管理,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罗庄区、河东区等打造的区域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从学生身心健康、家庭养育环境两方面入手开展评估,依托科学数据分析,实现从普遍预防到精准干预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三、协同守护聚合力,构建全域共育工作生态
坚持系统思维,打破校园壁垒,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医疗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守护网络。一是深化“五育并举”,筑牢校园育心主阵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劳全过程,把握开学、放假、中高考等关键节点,组织开展阅读分享、体育竞技、艺术展演、科创实践、劳动体验等多彩活动,让学生在丰富体验中释放压力、增强心理韧性。二是深化家校协同,激活家庭育心正能量。打造“沂心育人·静待花开”特色品牌,组建184人专家团队,每年开展宣讲500余场次;上线20期家庭教育公开课,覆盖200余万家长;开设“家长会客厅”等直播栏目40余期,超60万人次参与互动。常态化开展“教师全员大家访”,近10万名教师深入家庭,化解亲子矛盾、传递科学育心理念。临沭县持续推进“养心育德”德育融合教育,开展“菜单式”送课到校公益宣讲1700余场次。三是深化医校协同护心,凝聚社会育心强合力。联合市卫生健康委,依托市心理健康管理中心等专业机构探索医校共建新模式,遴选试点学校,设立健康副校长,协助开展学生心理筛查、评估和干预工作,为学校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赴医疗机构开展跟岗锻炼,实地观摩学习心理辅导技巧,共同开展心理健康督导,有效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