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泰山学院坚持文化塑校理念,以弘扬泰山文化为重要着眼点,系统推进泰山元素与校园育人深度融合,依托系统谋划、课堂渗透、环境浸润、艺术升华,全面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营造“以文化人”浓厚氛围,丰富文明校园建设内涵,构建起“泰山文化领航,多元特色竞放”的校园文化发展新格局。
一、以泰山元素浸润环境,让校园文化“实”起来
坚持将泰山元素有机融入学校的价值追求,引领学生奋勇登攀、追求卓越,向着高远的目标前行。一是将泰山元素与校园景观有机融合。学校以“仰泰山 铸梦想”为核心理念打造标志性校园景观,利用广场、步道、雕像、石刻、立牌等强化公共区域的泰山文化内涵,与校园背靠的泰山实景遥相呼应。二是建设泰山自然人文专题展馆。学校专门成立泰山研究院,高标准打造泰山学基地,建立泰山民俗文化博物馆,依托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旅游研究院山岳旅游研究基地”,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泰山文化研究基地”等平台,深入挖掘“泰山”自然与人文的富矿。其中泰山学基地专题设置泰山实景沙盘,精心打造自然泰山、文化泰山两大专题展厅。泰山文献中心、泰山标本室、大学生泰山非遗文化实践中心等场馆,以传统国学、理想信念、劳动实践等方面综合教育,以及研究阐释、文化传承、知识科普等丰富活动,构建起全方位的泰山研学平台。三是在校史馆中植入泰山文化内容。学校在校史馆序厅中专题呈现泰山文化相关内容,介绍学校与泰山文化的渊源,阐释泰山精神。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每年举办新生打卡校史馆活动,并组建专门的校史讲解员队伍,引导更多学生在溯源泰山中坚定初心,在传承泰山精神中凝聚力量,成长为担当时代重任的优秀人才。
二、将泰山元素融入课堂,让校园文化“活”起来
将泰山文化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泰山作为独特的课程资源,深入挖掘泰山元素,编写集专业性和通俗性为一体的校本教材,开发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一是打造精品课程。构建“泰山+”校本课程体系,学校专题开设《泰山文化概论》《泰山文化十八讲》《泰山书法研究》《中国文学中的泰山书写》《泰山文化海外传播》《泰山文旅民族建筑设计》等44门特色课程,涉及国学、史学、文学、哲学、社会学、艺术学、教育、科技、政治、旅游、地理、生态等领域,按照学科特点逐步形成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课程框架与体系,成功申报虚拟仿真类省级一流课程3门。二是赋能教学提质。学校积极探索智能技术与“泰山+”特色课程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生态学、地理学、艺术学等课程中探究新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泰山云课堂”建设,融入VR、AI、GIS等前沿技术,创新探索出泰山非遗互动、数字化“云游泰山”等教学途径。
三、用泰山元素渲染艺术,让校园文化“动”起来
厚植泰山文化底蕴,将泰山元素与各种艺术形式创新结合。一是打造文艺精品。拍摄制作校园文化概念片《你就是山》,以“岱”“岩”“崇”“岚”“峰”五个篇章阐释泰院与泰山的精神联系,该作品获得全国高校形象宣传片典范作品奖。学校师生以山岳为背景,以扁担为符号,将挑山工日复一日的坚韧与信念融入舞蹈动作中,专题创编舞蹈《岱山之脊》,展现泰山“会当凌绝顶”的壮阔气魄,用艺术的形式深化价值引领、精神熏陶和情感激励。与泰安市文旅局联合举办“泰青春 安LOVE游”驻泰高校大学生文旅推广活动,编排表演《奔跑向泰山》《泰山颂》等节目,在创新的艺术形式中深植泰山文化基因。同时与泰安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创排情景剧《让旗帜高高飘扬》,情景剧以英雄的泰山中队为创作原型,以弘扬与传承“泰山卫士”精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泰山上的“火焰蓝”“蓝朋友”成为校园新的流量担当。二是引入非遗元素。学校每年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展示泰山泥塑、泰山皮影、泰山立体糖画等传统技艺,以此为载体讲述泰山故事,传承泰山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校艺术学院师生通过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工具分析泰山石刻、建筑雕花和传统服饰图案,挖掘泰山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等文化元素,分析泰山神话和历史文献,提炼关键词和文化精神,将文化关键词转化为设计草图和图案变体,创作出富含泰山元素的文创产品。三是打造文史栏目。学校学报和校报分别开设“泰山文化研究”“泰山文化勾栏”专栏,定期刊发专家学者研究泰山的相关论著。持续孵化“山与”校园文学品牌项目,精选撰写泰山的文学作品在校报副刊、官微夜读与校园午后广播等平台进行展播,定期举办“泰山大讲堂”,邀请名家进校讲述泰山故事,营造浓厚泰山文化育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