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齐鲁工业大学:构建科教产协同体系 打造工程硕博士培养新模式
发布日期: 2025-11-12 17:33 浏览次数:

齐鲁工业大学充分发挥科教融汇优势,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企业联合,构建科教产协同培养新模式,在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等学科专业开展试点,建立项目制与校企双导师体系,通过整合资源、完善制度,有效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锚定项目化培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一是立足真课题,聚焦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难题。通过企业出题建立动态更新的“项目库”,精准对接企业急需。目前入库项目200余项,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项目总经费近3000万元。二是贯穿真项目,锤炼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依托项目库资源,校企导师与研究生联合“揭榜”,实行项目组制管理。累计完成实践总结报告36项、成果可行性论证5项,解决企业技术问题20余项。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13人次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37项,其中国家级4项。三是凸显真贡献,驱动产业创新与技术进步。建立以实践成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动解决真问题、产出真成果。学校36名工程硕博士累计申请发明专利49项,已授权18项,其中与山东太阳纸业协同攻关,在“纸代塑”无氟防油新材料研发中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获授权专利1项、进入实质审查6项,并实现成果转化应用。

二、汇聚校企资源,深度促进产教融合

一是共建高水平产学研平台。与山东天岳、太阳纸业等头部企业共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5个,为研究生参与前沿技术研发提供高起点支撑。二是推动资源开放共享。校(院)向企业开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科研资源,企业向师生开放中试生产线等产业资源。通过资源共享,服务企业技术攻关20余项,累计接收60余人次工程硕博士开展实践实训。三是建立教学资源案例库。将校企合作的技术成果、创新工艺系统转化为教学案例,深度融入培养全过程。合作开发产教融合案例8项,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年均应用于课程教学超200学时。四是探索学生就业直通模式。通过签订三方就业支持协议,推动企业优先录用联合培养研究生。校(院)已推动10余人次进入合作企业工作,2023级工程硕博士中超80%已与联培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培养-就业”协同机制日趋完善。

三、完善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培养质量

一是单列计划,强化专项招生选拔。学校将卓越工程师学院设置为独立招生单位,工程硕博士统一纳入该学院管理。招生计划在招生简章中单列,通过普通招考形式选拔,企业专家全程参与,重点考查学生的工程实践潜质与创新素养。二是协同育人,共建校企导师团队。遴选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背景和科研能力的校内导师,并从重点合作企业技术研发一线选聘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共同组建校企导师团队。目前已选聘校内导师189名、企业导师202名,打造了一支既懂理论又精通实践的高水平育人团队。三是“一生一案”,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校企双方紧扣企业实际项目与技术需求,共同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制培养目标、课程模块、专业实践及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方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对接50余项企业研发需求,学校工程硕博士逐一制定并实施个性化培养计划。四是政策先行,鼓励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出台《研究生学位申请实施细则》,鼓励工程硕博士以重大装备、仪器设备、设计方案和技术标准等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建立“学术性与应用性并重”多元化评价体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