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中医“整体观”与“治未病”理念,创新打造课程筑基、宣教固本、干预护航、活动赋能、平台保障为核心的“五维协同”心理育人生态体系,扎实推动心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一、以课程建设为根基,夯实心理育人基础
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为学生心理健康筑牢“防火墙”。一是实现课程全覆盖。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实现学生接受系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二是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创新构建“中医药+心理”课程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康复心理学》等专业课程,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形神共养”“情志致病”等理论精华,彰显育人特色。三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享、心理测试、角色扮演等方式,打造“情景体验式”课堂,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将心理疏导技术与中医整体思维相结合,凸显“中医药+心理”课程育人成效。
二、以宣传引导为纽带,厚植心理成长沃土
学校紧扣时代需求与学生成长规律,创新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是多元渠道夯实知识普及。定期组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发放宣传彩页,精心编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读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实用手册》,构建起系统化知识传播体系。二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矩阵优势。依托微信、短视频等平台精准推送心理健康内容,助力学生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主动探索自我成长路径,营造温馨包容的“大心育”氛围。三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依托团体辅导、心理沙龙、趣味运动会、演讲比赛等多元载体,将知识性、趣味性与互动性有机结合,为学生搭建沉浸式体验平台,实现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升。
三、以监测网络为防线,提升危机干预效能
学校严格遵循专业性、规范性原则,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与危机干预体系,全力守护学生身心健康。一是定期开展心理测评。持续完善新生心理健康筛查与反馈机制,提升危机排查、预警、干预效率,为重点学生建立“一人一档”“一人一师”个性化辅导方案。二是推进常态化心理咨询服务。全天候安排专兼职教师提供个体心理辅导,建立健全预约、值班、反馈等全流程管理制度,及时开通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三是构建“三层五级”工作体系。融合学校、家庭、医院三方资源,依托“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五级网络,明确各层级职责,确保危机问题即时响应、一般问题有效处理。
四、以活动创新为载体,培育“仁和精诚”品质
学校立足中医药院校特色,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心理育人价值,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是打造特色育人品牌。精心推出“合身心・和情志”心理育人核心理念,将中医智慧全方位融入心理育人实践环节。二是开设特色解压工坊。依托中医情志疗法中五志相胜、清心静神、疏导宣泄、移情易性等原理,创新设立“子午养心坊”“节气解郁工作坊”等。三是开展传统文化疗愈项目。组织学生参与中药香牌制作、五音疗愈、正念冥想、森林行走、八段锦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天然药香、传统音律与养生功法中调节情绪、舒缓身心,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培育学生“仁和精诚”的心理品质,探索出独具中医药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实现心理素质与人文情怀双提升。
五、以资源统筹为保障,完善心理服务体系
学校将心理健康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通过统筹各类资源平台,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牵头成立山东省公共卫生学会中医情志病防治分会,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制度层面为心理健康工作保驾护航。二是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建成占地600余平方米的中医药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内设九大功能区,并引入VR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生理反馈系统等科技设备,构建传统与科技融合的心理服务矩阵。三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内培外引、同向聚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聘请省内知名医院、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校内专职教师配置,充分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同时畅通教师发展路径,健全资格认定、职称评审衔接的专业体系,推进队伍专业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筑牢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