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南市章丘区充分发挥高校集聚资源优势,深化校地协同机制创新,盘活利用高校科教资源,推动230余个校地校企合作项目落地,加速将高校人才与科技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有效破解供需对接不畅、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校地融合深度与效能明显提升。
一、完善顶层设计,校地协同构建新机制
一是坚持长效化合作。组建由区委、区政府统筹规划,大学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协调推进,相关部门、驻章高校、重点企业共同参与的校地协同创新机制。今年以来,推动15项高校科研成果与本地企业达成转化意向,涵盖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领域。二是坚持常态化联动。围绕人才服务、文化共建、就业创业、科技合作、规划建设、安全保障等6个重点领域设立专项工作组,创新实践“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政府引导、平台运作”的深度融合路径,以大学项目建设为契机,推动优质项目落地5个。三是坚持一体化推进。建立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校地合作创新发展大会,破解合作中的焦点难点问题。2025年6月召开章丘区校地合作创新发展推进会议,集中签约8个校地合作项目。章丘本土企业明泉集团在区内一所高校设立明泉教育基金,注入资金1000万元,用于学校建设发展及奖励在科研、竞赛、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优秀师生。
二、强化精准服务,资源对接打造新平台
一是健全服务机制。建立驻章高校常态化沟通对接机制,区级领导对口联系一所高校,通过定期联系走访,协调破解难题、深化校地合作,构建起“需求收集—任务派单—限时办结”的服务闭环,有效推动政策与服务直达高校。二是对接服务需求。紧紧围绕全区“十五五”规划编制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全面掌握各高校专业设置、学科优势、高层次人才、研发团队等情况,精准识别校地在技术攻关、人才供需等方面需求,系统建立涵盖114个科研团队科研平台、97个拟服务章丘项目和21个特色服务项目在内的驻章高校特色优势资源库。三是提高服务质效。坚持“无事不扰、有呼必应”原则,每月至少实地走访高校一次,建立健全精细化任务台账管理制度,对高校诉求实行精准建档、动态跟踪、限时办结。累计帮助高校解决土地手续、建设项目等遗留问题16个,依法协调推进综合楼、实训楼、宿舍楼等11个基建项目顺利建设。
三、坚持项目牵引,产教融合结出新成果
一是深化产教协同。依托驻章高校科研团队、平台及实践基地等资源优势,通过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协同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明水经济开发区共建“明水经济开发区产教联合体”,年培训员工3000人次,联合攻关技术难题23项;依托齐鲁理工学院与章丘区联合成立的“技术转移中心”和“中小微企业先进制造产业创新联盟”,已与驻章企业签订横向项目47项,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13项。二是推进人才共育。实施“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一人双岗”等柔性引才机制,目前已引进60余人。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携手章丘中职,开展“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蓝海领航共建实践基地,年输送ICT人才200余名。三是强化联合攻关。深化校企产学研融合,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齐鲁师范学院创新团队与南海气囊公司合作突破耐磨橡胶新材料关键技术,降低设备损耗率,与普慧(山东)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成功转化新型绿色肥料技术,服务12个农业合作社实现增产。
四、聚焦校城融合,校地发展谱写新篇章
一是开展文化交流。持续搭建校地互动桥梁,开展“高校学子看章丘”研学活动85场、“促交流 共发展”进高校系列宣讲活动40余场,举办大学生短视频大赛、李清照诗词创作赛、驻章高校大学生歌唱大赛、驻章高校篮球联赛等品牌赛事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有效增进校地交流互信,增强青年学子留章意愿。二是帮助学子就业。联合各高校举办毕业生校园双选会40余场、专场精品招聘会15场。深化开展校企精准对接,组织高校深入重汽、山大地纬、可口可乐等企业,开展“访企拓岗”活动38场,通过系列举措推动大学生留章就业率实现增长。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实施“百脉英才磁聚”计划,高效落实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推进引才、育才、留才、用才一体化建设,全链条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目前驻章高校汇聚博士1200余人、硕士4300余人,其中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31人,为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坚实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