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山东理工大学:深化体教融合 构建以体育人新生态
发布日期: 2025-10-29 16:52 浏览次数:

近年来,山东理工大学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以学生体质增强、竞技技能提升为目标,构建课程筑基、专业强能、文化浸润、实践反哺的体育育人工作体系,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一、公共体育强基,构建“体育+素质教育”育人体系  

学校围绕“体质提升、技能掌握、人格塑造”目标,充分发挥以体育人大课堂作用,全面深化公共体育课程和教育体系改革。一是突出运动普及大众化。持续开展“阳光体育节”“大学生体育节”等系列活动,贯穿全年举办多种体育赛事,年均举办体育活动19大类,参与学生超3万人次。二是兼顾运动需求多元化。构建多元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入电子竞技、飞盘、轮滑、匹克球等新兴运动项目,与武术、田径等传统项目相结合,形成“1+1”课程组合包,让每个学生在满足基本运动需求的同时找到个性化运动赛道。三是强化运动指导专业化。大力发展体育运动类师生社团和群众组织,安排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或运动顾问,为师生运动健身提供专业指导,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目前,学校已成立运动类社团组织27个,配备专业指导教师40人。四是提升运动监测智慧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运动助手”数字化平台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平台,对学生健康体质和运动效果进行科学画像,实现运动数据的实时可视化监测。

二、竞技体育筑台,打造“体育+教研赛”一体化发展格局

学校按照“发挥特长、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原则,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积极完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发展格局。一是整合教师资源,加强体育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学校集中资源力量,打造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探索构建“课程+活动+竞赛+评价+文化+科研”的体育育人教学体系,开展教学改革研究、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工作。加大科研力度,“十四五”期间立项国家级、省级体育项目20余项,有效提升了体育教学科研水平;二是挖掘人才资源,加强体育人才梯队建设。学校注重发挥体育专业学生及非体育专业特长生的运动潜质与特长,通过搭建各类赛事平台、加强学生分类选拔,构建“阳光体育代表队-校队-省队”三级人才培养梯队。目前已组建足球、武术、网球、田径、乒乓球等5支阳光体育代表队。近年来,在省内外各类体育赛事中取得较好成绩,2025年获山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男子足球(大学组)一等奖、中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甲组)金牌;三是用好赛事资源,加强专业竞赛队伍建设。强化竞赛引领,注重发挥竞技体育成绩的带动和示范效应,积极建立与市队、省队、专业俱乐部的交流合作机制,通过以赛促练、以练促教,提升竞技体育成绩水平。学校女子篮球队2025年晋级第27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L)全国八强。

三、体教融合立柱,提升“体育+思政”育人实效

学校立足体教融合,将立德树人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锻炼中强化认知、遵守规则、塑造品德。一是夯实课程思政体系支柱。开设“中华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与道德修养”等体育类思政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金课”,涵育体育道德和体育文化。二是架设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支柱。注重从传统体育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积极推进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进课堂、进社团、进比赛。先后成立毽球、跳绳、武术、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社团,开设相关传统体育课程。依托地域资源优势,深度挖掘“蹴鞠文化”,开设“蹴鞠”特色课程,与齐文化博物院合作共建“蹴鞠文化”传承基地。三是创新特色体育育人活动支柱。整合相关学科师资,联合开展红色体育史料的抢救性征集、口述史采集及数字化整理。每年定期开展纪念“一二·九”运动万米接力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体活动展演”“演武大会”等多个特色体育活动品牌,常态化开展“冠军校友进课堂”系列活动,邀请各类体育项目优秀校友开展主题宣讲,强化体育强国使命担当。四是拓展体育社会实践育人支柱。与地方政府和各级中小学共建“大中小学体育协同育人研究基地”,组织学生参与中小学体育社团指导、大课间活动设计,开设“运动技能公益教学课堂”,不定期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运动教学。与驻地政府和社区联合建设“社区体育服务站”,打造“快乐马甲”社区实践品牌,推动体育服务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