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市以集团化办学为突破口,系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紧密型、托管型、联盟型”三类协同发展模式,推进资源集约、师资均衡、学段贯通、教研一体,有效破除镇街学区与直属学校壁垒,实现教育资源有机整合与均衡布局。目前已形成8个教育集团,覆盖28所学校,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
一、构建三类办学模式,实现区域覆盖协同发展
一是紧密型集团。将新建校直接纳入优质学校并作为分校区,由核心校遴选执行校长及骨干人员,组建管理团队“整体入驻”,依托成熟治校育人体系,高起点创办和管理学校,以经验迁移促使新建校快速发展为优质学校。设立教师管理、教科研、发展评估等职能部门,统筹各校区工作开展,实现管理协同、决策高效。二是托管型集团。针对部分城区村办学校基础弱、发展慢问题,综合考量地理位置、办学特色等适配因素,遴选优质学校实施托管,通过党组织整合、文化融合、招生联合等方式,实现管理一体化,提升被托校办学质量。三是联盟型集团。瞄准城区教育“东强西弱”的结构性困境,遴选4所西部学校组建片区化教育联盟,实施合作办学与协同育人。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推动成员校之间特色课程共建、师资交流共培、教学场地共用,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区域教育共生发展。
二、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一是实行资源集约管理。在紧密型和托管型集团内设立后勤服务、财务保障等部门,统筹资源调配与经费拨付。实施资源管理清单制,制定统一设施配备标准,针对村办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问题,由托管校投入资金进行改造提升。升级联通“智慧校园”云平台,推行管理经验、教科研成果等云端共享。围绕校园文化、特色管理、兴趣社团等10余个主题,年度开展现场观摩与述职评议,促进成员校互学互鉴、交流提升。二是建设特色育人基地。联盟成员校依托办学优势,对校园进行全环境改良优化,“一校一案”建设涵盖德、体、美、劳、心理健康等五大主题的特色育人基地。配套开发专题校本课程,创新设计48个教学场景,组建专业导师队伍,推动基地使用与社团活动深度融合,面向联盟内全体学生开展联合培养,凝聚育人合力。
三、创新教师流动机制,激发队伍整体活力
一是实施教师统一管理。紧密型集团依托教师管理平台建设,组建教师总库,实现教师招聘、培训、任用、管理、评价“五统一”。设定教师单一校连续任教年限,推动优质师资公平流动、均衡配置。针对音体美等教师紧缺学科,实施跨校走教制,2025年累计安排艺体教师跨校授课584课时。二是深化双向交流机制。托管型集团实行“骨干轮岗+青年跟岗”制度,托管校每年选派不少于10名骨干教师至被托校全职任教,并牵头成立名师工作室,依托示范课、专题研修等方式,带动提升被托校教师教学水平,化解其专业能力短板。强化评价激励,将“跨校贡献度”指标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对在轮岗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在薪酬核定、岗位晋升、评先树优等方面予以倾斜,有效激发教师跨校轮岗积极性。
四、推进学段贯通培养,构建连续成长路径
一是开展幼小衔接试点。针对部分被托校规模小、学生承载力有限等问题,将被托校转型定位为幼小贯通培养试点学校,将集团招收的全部一年级学生统一调整至该校就读。通过大小课时调整、衔接课程开发等举措,打造幼小衔接区域示范品牌,实现学校办学质量与社会满意度“双提升”。二是探索小初贯通培养。发扬紧密型集团校际育人步调统一优势,探索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培养模式,以兴趣社团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跨学段培育,建立能力导向培养体系,实现兴趣特长及早发现、素养技能科学掌握、积极影响终身受益。同步开发“动态跟踪”成长档案袋,对学生素养发展情况进行及时记录与持续评价,帮助学生在“实践-记录-反馈-实践”的良性闭环中实现自我反思与自我成长。在确保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下,将联盟内小学的六年级学生调整至联盟初中就读,并遴选骨干教师参与管理,在强化小初衔接培养的同时,有效化解择校矛盾。
五、强化一体教研科研,赋能质量内涵提升
一是联合教研破解难题。推动教研工作跨校联动开展,探索构建“学科-年级-学段-学校-集团”五级教研模式,聚焦教学重难点突破、管理难题破解等主题,由成员校轮流主持召开大教研会议,汇聚教师集体智慧。2025年累计举办跨校教研活动152场,破解共性教学问题67项。二是协同科研促内涵。强化理论研究,成立学术研究中心,推行课题研究自主申报制度,按需分类组建项目组,设立专项研究支持基金,将研究成果普及至集团内每所学校,推动集团教育内生发展。共建课程研发中心,在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基础上,构建“基础+拓展+特色”三级课程体系,新增编程、非遗传统、阳光运动等社团课程186门,激发课程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