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把“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作为发挥学科优势深化校地共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锚定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突出应用导向和学科特色,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全面强化政策、人才、科技“三个支撑”,打造双进行动新路径,为赋能地方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贡献青科大智慧和力量。
一、优化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撑,凝聚校企合作发展共识
学校高度重视、顶格推进,将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地方发展动能,保障双进行动有序、顺利开展。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一盘棋”谋篇布局,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多部门参与的双进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青岛科技大学“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实施方案》,编制部门职责任务清单,2024年专题调度双进行动4次,在全校传导了强有力的行动信号。统一调配学校科技人才资源,瞄准地方产业发展所需,开展“三个一”行动,明确每个学院常态化联系服务一个部委机关、一家科研院所、至少一家行业领军企业,举全校之力一体推进双进行动。持续强化队伍建设。组建一支“技术经纪人”队伍,先后选派科技副职、校地融合专员、科技专家服务团等优秀人才180名,实地走访300余家企业,摸排形成科研成果供给清单、产业发展需求清单,为精准开展科研服务夯实基础。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工资绩效、经费和条件支持等方面,对参加双进行动的教师优先安排。持续完善制度机制。创新建立校院两级联动推进机制,加大统筹协调督导力度,凝聚全校工作力量,形成“需求—响应—落实—跟踪”工作闭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双进行动实施推进情况作为院长月度述职、处长季度述职的重点内容,纳入年度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平台建设、项目认定、人才评价、本科生招生、研究生指标分配等的重点参考。
二、突出学科特色,强化人才支撑,凝聚校企合作最大合力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山东省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重大产业需求,实现双向赋能、多方共赢、协同发展。加大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力度。立足化工学科传统优势特色,以“化工+”和“+化工”思维促进化工与材料、化学、机械、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化工学科为核心,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重点突出、梯次分明的“雁阵式”学科群。聚焦高端化工、新材料等急需紧缺领域,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新增获批材料与化工、安全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夯实服务“化工强省”建设根基。加大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力度。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标志性产业链需求,梳理全省136个县市区支柱产业情况、学校83个重点科研团队数据库,召开校地合作发展恳谈会21次,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贯彻落实《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精神,与财政厅共同形成省对口帮扶曹县工作方案,在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推动校地双向挂职锻炼,累计遴选81名优秀干部教师担任科技副职、科技副总、校地融合专员等,接收青岛市崂山区校地融合特派员、淄博市科技专员、潍坊市科技人才专员到校任职,不断拓宽政府、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力度。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联合赛轮集团、京博控股集团等40余家企业开展“3+1+2+N”本硕贯通卓越工程师培养,共建科研数据库、导师库、项目库,联合培养学生175人,学校获批山东省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立项建设高校。设立“玲珑班”“成山班”等“名企班”项目,与知名化工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量身定做”为企业输送近千名优秀毕业生。
三、协同创新攻关,强化科技支撑,凝聚校企合作科大智慧
学校围绕解决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打通从基础到应用的全链条创新途径,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螺旋发展。聚力攻坚一批创新技术。聚焦企业技术需求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共建研发中心、联合申报项目、技术转让等方式,技术成果转化到账经费4200余万元。组织500人次走进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协同攻关,与永新化学、星宇手套等85家重点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针对新材料配方、智能制造等技术难点提出40余项创新解决方案,企业横向项目合同额3.71亿元,超过500万项目14项。加快布局一批科创平台。紧盯行业发展需求布局科研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梯度培育创新平台,双进行动开展以来,学校“先进橡胶材料分析测试创新研发中心”列入《山东省加快发展轮胎行业新质生产力行动计划(2024—2027年)》重点支持建设,新获批5个海洋、低空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个省级海洋特色科研平台,实现深空、低空、深海省级科研平台的布局。加速产出一批合作发展成果。紧密围绕地方发展战略推动校地合作,充分发挥德州、济宁、枣庄3个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中心和日照工程技术研究院等窗口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及孵化,联合举办2024(第13届)化工产学研论坛暨化工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大会、第三届东营市橡胶新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大会、“智汇日照·青科万里行”科技合作交流大会,推动20余个项目落地和3个科创平台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