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师范“金专金课” 夯实“大国良师”培养之基 曲阜师范大学坚持以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为中心,围绕一流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评价改革、教学组织培育等,全方位统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聚焦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提升专业与课程含金量。学校现有师范类专业22个,其中,17个专业上榜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名单。同时,学校获批建设国家一流课程14门、省级一流课程47门。学校着力搭建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师范生“双导师”培养制度,选聘基础教育的拔尖师资作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兼职教师,确保师范人才培养衔接基础教育、对接未来需求。 用好教学评价“指挥棒”,激发教学组织内驱力。学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录像评课等常态化、长效化,促进“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形成良性循环。学校聚焦建好教师教学共同体,加大高水平基层教学组织培育力度,获批国家教育部门首批虚拟教研室1个、首批山东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6个。 聚力一流学科建设 推动教研相长赋能育人育才 曲阜师范大学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引领提升办学水平,打造了以教育学为代表的特色优势学科,构建教育研究高地、赋能师范人才培养。 推动学科筑峰,厚植人才培养优势。2018年,曲阜师大获批教育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2019年,成功获批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0年,教育学入选山东省首批高峰学科;2023年,教育学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潜力学科。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有力驱动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师范人才培养。 产出标志性成果,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曲阜师大教育学科聚焦理论前沿与现实关切,推出一系列研究成果,连续两届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6项研究课题获批2024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学校坚持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推动教师依托自己所主持的科研项目开设专题课程。 激活“人才强校”动能 建强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曲阜师范大学坚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发挥好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积极作用,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推动教师人才队伍“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 厚植师道文化,倡树优良师德师风。打造全国唯一的教师博物馆,建好全省唯一的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构建“教师之道”研修体系,打造“青蓝相继教师成长工作坊”,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完善分类评价,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学校持续完善分类评价标准和方式,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评价与考核,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强化考核结果应用。 坚持榜样引领,传递“诲人不倦”的校训精神。学校定期开展“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等评选表彰,近年来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学名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齐鲁最美教师等为代表的一批名师良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荣誉。 完善实践育人体系 锻造“站好讲台”过硬本领 曲阜师范大学坚持拓展实践育人的平台和路径,引导师范学子在“实战”场景中检验专业所学、锻炼从师从教能力,在知行合一中练就真本领、争做好教师。 坚持以赛促学,推动定向赋能。学校引导师范生在学科专业竞赛中锤炼知识转化和应用能力。在已举办的12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曲阜师大参赛学子先后8次实现一等奖获奖总数位居山东省前列,学校6次获团体金奖。 深化实习实践,加强支教服务。学校健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体系,打造了师范生实训中心,与地方中小学共建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300余个。完善支教服务体系,近5年为山东省内外基层教育输送支教人才4000余名,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了师范学子力量。 拓展校地合作,护航对口就业。学校构建全员促就业工作体系,打造不断线就业护航机制,拓展校地合作,紧盯需求、主动出击,深入对接各地教体部门和各类学校进校招聘,开好教师招聘专场,携手打造师范生就业“绿色通道”。 创新以文化人实践 讲好从师从教“思政大课” 曲阜师范大学注重把弘扬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通、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校准从师从教的“精神坐标”。 讲好教育家精神涵养课。学校面向师范生开设了教育家精神涵养课程,融合案例分析、互动讨论、体验教学等多种方法,启迪学生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卓越师范生。 讲好中华师道研修课。学校坚持传承发扬中华优秀师道传统,发挥好教师博物馆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大学校”作用,建好“教师的历史”“教师的摇篮”“教师的典范”主题展厅,用好孔子故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打造“行走的讲堂”。“教师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和师德教育中的创新实践”项目荣获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讲好“最美教师公开课”。学校加强师德宣讲,举办“师德公开课”“杏坛公开课”,邀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先进典型走进校园传递“大国良师”正能量;编演师德教育系列微话剧,组建大学生师德宣讲团,涵养师范学子教育报国情怀。
(作者 李文振 黄江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