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战线联播
山东交通学院:聚力涉海特色专业 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发布日期: 2025-01-20 18:27 浏览次数:

山东交通学院聚焦涉海特色专业,依托威海校区胶东地缘优势,立足涉海育人特色,围绕海洋人才培养需求,结合“大思政课”改革,深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一、挖掘涉海学科思政元素,“三维贯通”促同向

发挥校区涉海特色专业优势,由基础教学部协同威海校区各学院,推进涉海课程思政融合教育,构建“蓝色思政”育人格局。一是抓住“点”。坚持“思政+专业”教学模式,系统梳理涉海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建设课程思政元素库,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形成思政课程与涉海专业课程建设、海上交通实习实训、海洋科技创新类竞赛的融合互嵌,增强“红蓝文化”育人实效。二是把握“面”。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子,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每月至少组织开展2次“三集三提”活动,即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协同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课程思政教学生动性。三是构建“体”。打造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育人为主线,以红色胶东和海洋思政为主题,“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理论+实践”“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一主线一主题四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海洋报国情怀,开设《海洋文化双语》《海上交通人才》《红色胶东·敏知笃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等10余门选修课程,思政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

二、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三力齐发”促同频

建强思政课主渠道,突出涉海类专业特色,精准把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思政工作在育人内容上的耦合。一是着力推进思政课创新。定期分析思政课教学效果影响因素,从海洋红色文化视角讲述思政理论知识,丰富思政课教学角度和演绎形式,使思政课程贴近学生专业背景,实现教学精准化,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从通史和航海航运专题史双重角度,经纬交织构筑近代中国航海航运的波澜壮阔。二是聚力打造思政育人实践课堂。挖掘驻地丰富的红色资源、社会实践资源,通过课堂叙事实践教学、学生协作探究实践教学、平台情境式实践教学,创制思政课“感-行-思”三阶一体实践教学新模式,从宏观上把海洋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架构,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大思政课”。三是全力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课堂参与性,组建“红色海螺号”大学生党史宣讲团、红船研习社、蔚蓝求是社等,坚持大学生宣讲团与思政课程深化联动,让青年讲最新的理论知识、身边的故事,依托“航海文化科普教研基地”,指导学生围绕海上交通政策研究、沉浸式体验海洋知识、海洋科普宣教等开展工作,航海科普覆盖人次5万余人。

三、健全思政育人保障机制,“三措并举”促同行

通过创新保障机制,激活思政育人内生动力,实现精准思政育人工作协同化。一是以强化制度建设为抓手。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推进工作实践意见》《蓝色思政“创优行动”》等文件,建立由领导干部、教学督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维综合评价工作机制,把涉海思政育人意识和措施纳入优质课评选标准,教学评价结果作为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方面的基本依据。二是以优化师资配置为基础。通过外引内培、专兼融合的形式,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思政工作者、校外行业专家、船长、毕业生代表等组成的“红蓝育人联盟”,在优势互补中实现教育经验共研、共创、共享,建立党政干部讲思政课常态机制,组织骨干教师讲授思政课,充分保障思政课师资力量。三是以深化育人方式改革为延展。打造涉海类“一站式”学生社区1处,深化思政育人进社区,推动多方力量和资源下沉社区、服务学生;打造“红色虚拟展馆”育人载体1处,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海洋科学、聆听海洋报国故事;打造“教育—实践—再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共建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郭永怀纪念馆、刘公岛教学区等14处思政教学实践基地,延展思政课堂教学“半径”,全力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