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围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人文情怀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深入推进“四个聚力”工作模式,着力培养懂医精药、善研善成的应用型药学创新人才。
一、聚力教学改革,培养理实融合共进能力
一是实施课堂革命,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推动“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教学改革,实施探究式、问题式、交互式等新质课堂教学革命,推行启发式讲授、探究式讨论和非标准答案考试,专业实验课综合性、设计性试验比例达70%以上,教师采用“满堂问”“全程考”,引导学生提前预习、深入思考、主动回答、主动创新。二是凝练特色活动,树立品牌意识。对标药学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重点打造“百草学堂”特色品牌,建成标本室习艺馆、模拟药房、药用植物标本馆等,连续12年开展“游园识百草,丰富药知识”“五个一”专业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三是注重学以致用,力求改革成果。近年来,药学专业连续荣获省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高校团体金奖、选手团队特等奖和一等奖;教师主编药学教材15部,其中教育部“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打造省一流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优质课程3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26项;首批荣获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学院;药学专业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
二、聚力本科生导师,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一是突出导师选拔,学生自主选择。本科生导师制秉持全部教师参与、全体学生覆盖和全方位引导的宗旨,构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方自愿、需求引领、方式多样”的“五位一体”本科生成长成才指导体系。建立本科生导师数据库,供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二是明确导师责任,确保工作实效。指导教师每学年与每位学生主动开展指导不少于10次,通过见面、电话、邮件、集体指导以及组织校内外参观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创新创业、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等进行全方位指导。三是建立朋辈引导,助力成长成才。朋辈导师具有“导学、导管、导助”的职责,以“思想引导、生涯指导、学业辅导、活动倡导、心理疏导、生活向导”为工作方向,引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打造朋辈学习科研共同体。学校药学现有博士学位教师81人,包括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全部担任本科生导师。
三、聚力科研助理,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一是打造互动机制,科学设置岗位。药学专业自2017年实施“本科生助研工程”,鼓励本科生参与老师的科学研究、社会实践、调查分析等工作,建立师生科研互动机制,形成早创新、多创新、反复创新的学生培养机制。教师遵循“按需设岗、公开选拔、择优聘用、自愿退出”原则,根据自身工作需要自行设立助研岗位。每名学生申请一个助研岗位。二是夯实研究基础,激励批判创新。本科生助研制,一方面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英语水平,增强外文文献阅读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国际先进研究成果。三是主动对外开放,争创各类奖项。学校药学现有8个山东省青创团队、69项省部级以上课题、8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全部对本科生对外开放,主动吸纳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近三年,药学本科生参与发表科研论文23篇,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1项,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及实验技能大赛获奖56项。
四、聚力国际交流,激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一是主动拓展交流,积极拓宽视野。学校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交流平台,拓展国外优质资源,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二是多点汇聚资源,提升国际素养。学校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开设国际课程,构建高水平国际课程体系。开展暑期学生交流学习项目,资助学生赴国外高校学习药学基础知识,体验当地文化及人文精神,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国际化素养。三是举办专题讲座,培养创新意识。邀请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教授来学院作专题讲座,讲授药学专业学习特点、研究方法与思路、就业前景与方向等方面知识,与同学们深入交流、答疑解惑,培养药学专业学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发展意识,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