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根据我厅职能,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省高度重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聚焦服务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战略,引导高校加强新医科建设,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复合型医学人才,为健康山东、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强化医学领域顶层设计。2021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山东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支持临床医学、中医学等学科争创国内一流,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医学类学科专业。同年,联合省卫生健康委印发《深化医教协同 进一步推动山东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做大做强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支持中医基础理论等基础类、经典类优势学科方向的发展。统筹优化高等医学院校布局,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康复大学并成功获批,支持潍坊医学院成功更名山东第二医科大学。
(二)加强医学学科建设。2020年起,实施“双高”建设工程,支持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支持山东大学临床医学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重点建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药学等“高峰学科”5个,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优势特色学科”9个,“培育学科”7个。加强医学学位授权点建设,我省现有医学相关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2个,拥有博士在校生0.31万人、硕士在校生2.52万人。在新一轮学位授权审核中,推荐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申报博士单位,推荐济宁医学院申报硕士单位,申报医学类博士点8个、硕士点13个。
(三)加快推进新医科建设。加强专业建设,我省本科高校设置医学相关专业点220个,在校生约12.5万人。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鼓励高校加快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学科专业体系,大力推进医科与理科、工科、文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医学+X”“X+医学”等新兴学科专业。加强医学类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近三年,我省新增医学类专业39个,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3个。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获医学类省级一流课程127门,国家级一流课程48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建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7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两年立项医学相关教学改革项目109项。2018年以来,奖励医学类省级教学成果148项,3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四)建强医学人才培养平台。强化医学人才实践能力,立项建设医学类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26个。支持建设医药类1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6个专业特色学院,山东大学入选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名单。
(五)加快布局科研平台。在医养健康领域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在刚刚公示的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重组(第一批)拟批复筹建结果中,高校牵头建设的医养健康领域省重点实验室38个。立项建设了肿瘤诊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10个山东省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启动了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工作,高校申报未来健康领域的平台39个。指导高校对接医养健康标志性产业链需求,与地方政府、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研究院3个。
(六)强化医教协同发展。加强附属医院管理,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严格重新审定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等临床教学基地,公布了127所高校附属医院。实施以赛促学,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联合举办三届山东省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进一步提升医学生能力和水平。指导成立山东医养健康高等教育共同体,聚集优势医学教育资源,开展学科交叉共建、课程共建共享、人才联合培养、技术协同攻关等,共同提升我省医学教育水平,着重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
(七)加强急需紧缺人才培养。2023年,开展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山东大学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超前规划、长远布局,加强拔尖创新医学人才自主培养。自2017年开始,实施公费医学生项目,青岛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10所高校参与,面向预防医学、中医学、临床医学、精神医学等专业,累计招生8700余人,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优秀基层卫生人才。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加强高水平医学学科建设。深入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重点支持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等学科争创国内一流,支持其他医学类学科特色发展。将滨州医学院纳入2024—2029年博士立项建设单位,加强医学高校学位授权梯队建设。支持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发挥高水平大学优势,加快推进山东医养健康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工作。
二是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化医学专业布局,鼓励高校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医学类学科专业,积极设置中医学、临床药学、全科医学、医养结合、健康管理等学科专业(方向)。健全交叉学科发展机制,推进医工、医理、医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探索“医学+X”多学科人才培养路径。布局设置一批新兴交叉“新医科”专业,加快“医学+X”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
三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融合,促进医学教育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开展校企、校院协同,在医学领域支持建设一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对接医疗健康发展需求,实施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试点项目“111”计划,建设一批专业核心课程和教材,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发挥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科优势,支持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科创中心建设,优化整合医学科研平台,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感谢您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建言献策,推动全省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24年7月15日